中國電影的現狀與趨勢(未來電影的發展趨勢)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伴隨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步伐,中國電影也走過了七十年的光輝歷程。回首過去,七十年的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映照了一代代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作為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首場論壇活動,在14日下午舉辦的“光影七十年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上,業內專家學者立足中國電影七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以傳承激發奮進,探討了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核心精神與藝術風格:展現出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多角度透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特別是國家的日益強盛,中國電影也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雖然滿目瘡痍,但中國人民的精神空前高漲。這個時代誕生了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橋》;首部在美國上映的中國彩色故事片《林則徐》,以及展示上世紀50年代特有的蓬勃之姿的電影《五朵金花》等。進入上世紀60年代,《大鬧天宮》《甲午風雲》等電影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到上世紀70年代,一部《小花》震動了中國影壇,隨之出現了像《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等影片,創新了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燃起了大眾對電影和美好生活的熱情。
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巨集介紹,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電影創作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中國電影出現了多樣化的形態和風格,“以謝晉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導演,創作拍攝的《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等影片,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以謝飛等為代表的第四代導演創作的《城南舊事》《本命年》等影片,細膩而富有詩意;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的《霸王別姬》《紅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強烈的探索精神、憂患意識去表現紛繁複雜的歷史和現實。相繼出現的第六代導演,以及此後誕生的新生代導演,從人生經歷出發,在電影的作品中表達了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多角度透視,形成了多樣的電影形態和美學風格。”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探索》中提到,70年來,很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既表現了真善美的主流價值和人道主義力量,同時也得到了主流市場,不僅讓人看到了真實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來。“今年是現實主義的大年,人們將看到一系列現實主義作品在這個時期出現,我們也希望得到更好的輿論環境和產業環境,讓中國電影更好地繼承、傳承、發揚下去。”
年過古稀,作為一名“70後”,謝飛導演由衷感慨,我們一定要經常反思、總結經驗,在中國電影之路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創作經驗,他表示,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老一輩的電影人就創造了比較受歡迎的型別,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就是家庭倫理型別,“這種用家庭命運變化、倫理研究,來表現大時代、表現歷史、表現中國人的文化,在中國是有非常悠久成功的傳統的。”另外,他表示,中國動作片、功夫片也是中國電影比較優秀的傳統,而在之後也得到了發展。
談及中國電影對世界的貢獻,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賈磊磊說:“在1924年,我們就進入到武術指導或者動作導演的序列,中國電影人為世界提供了一個職務叫武術指導或者動作導演,我們武俠動作電影有最長久的系列片集。中國人講武舞不分家,所以中國人對武術進擊的過程當中,喜歡將武術動作舞蹈化,武俠對動作的展示,消解了暴力性,這種方式,對整個世界電影的暴力呈現方式有根本性的改變。”
內容與題材:始終跟國家的進步緊密相連
曾執導過《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瘋狂的外星人》的“鬼才”導演甯浩,談及這些年自己的成長時,他表示,“其實首先我覺得特別感謝這個時代,因為我剛好趕上了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的十年,我們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機遇,2003年之後,不非得是電影廠才能拍電影,可以用市場化的辦法跟民營公司合作的方式拍電影。技術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記得拍《瘋狂的石頭》的時候,就已經是數字機器拍攝,大大降低了行業的准入門檻。”
不久之前,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收穫了票房與口碑雙豐收。這部電影以獨特的視覺呈現和中國式的集體英雄主義風格,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導演郭帆表示,是時代造就了這部科幻電影的成功,“要感謝這個時代,很多電影型別能夠成立是因為這個時代,比方說科幻片這個型別,如果沒有時代和國家發展背書的話很難成立。我們看到玉兔在月球登陸,照片傳回來,我們就會對國家航天事業、航天人非常有信心,當我們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航天員、航天器時,就會堅信不疑。”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表示,中國電影新時期以來,電影人始終在摸索的一件事──如何釋放創作者的想象力和活力。而現實的政策、技術、資本都是解放想象力的重要部分,創作內容和題材始終跟國家的進步緊密相連。“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嫦娥登月,《流浪地球》能有這樣的家國意識和想象力;如果我們沒有改善民生的意識,我們很難想象能有尖銳的《我不是藥神》這樣的作品。”
作為一名“80後”導演,郭帆在影視創作中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說:“我想做跟電影工業有關的東西,因為電影工業形象化的描繪,就是一種工具。因為文化的原因,很多好萊塢式的工具拿過來很難落地,未來十年是我不斷地尋找工具的十年。”郭帆表示,雖然今年有《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但不等於科幻片型別已經確立,“什麼時候像好萊塢一樣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個型別確立了。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這次至少讓投資人看到可能性。”
甯浩則表示,導演要平衡電影的藝術屬性、商品屬性、娛樂屬性是非常難的,所以,他希望未來可以有專門的、有影響力的電影藝術評價系統和獎項,將電影的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分開評價,不要變成“一鍋燴”。
道路和方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和專業度
在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國電影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張巨集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創作活力持續迸發,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全國電影的總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攀升至2018年的609億,成長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全國銀幕數2012年的1萬多塊,2018年增長至6萬多塊。中國電影的崛起,成功改寫了世界電影的大幕。
對於電影行業如何與時代一同進步,也是業內人士關心的話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人工智慧社會,電影必然呈現一種新的形態,當新科技讓全世界的人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中國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和專業度,才能找到將中國電影變成世界電影的方式。而根本的問題,就是產業問題。
上海大學教授聶偉則以“鈦合金”來形容新時代中國電影的十年,鈦合金既有延展性,又能抗壓,不斷累積著屬於自己的經驗和道路。“電影人永遠年輕。”聶偉道,隨著網際網路和各種移動裝置的普及,青年人喜歡的短視訊、手遊正在改變電影的市場和形態,而電影如何與這些新的形態共處,也是未來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現實不僅指對當下社會的注視,更是對歷史的正視”,賈磊磊認為,立足現實,是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程序當中所必需的文化自信和原動力。“現實”是對中國電影未來清晰正確的遠視,認清中國電影在行業政策、學術理論、評價體系等方面的不足,才能不負70年來代代電影人的努力,實現中國電影的強國之夢。
“新時代,中國電影最大的主題,就是要走向電影強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如是說。在他看來,推進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很重要的任務在於進一步推進電影的供給側改革,優化電影市場體系。“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就是要保障多型別、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都能夠各得其所,能夠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另外要擁抱高科技,實現融合發展。要用國際通行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中國電影更好的國際傳播。這樣中國電影的發展才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