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讓孩子沉迷遊戲(如何讓孩子戒掉遊戲有什麼好辦法)

最近看了一個新聞,既覺得好笑,又有點無奈。

一個5歲男孩,平時沉迷手機遊戲,尤其愛玩“吃雞”。家長怎麼說都不聽,無奈求助於孩子的叔叔。

叔叔對孩子進行了嚴厲的教育,讓他不能再玩手機。孩子果然在當天就沒再碰手機。

手機就像甜味四溢的糖果,讓很多孩子不由自主的著迷。

有媒體在近500人的家長群裡調查,近9成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假期裡沉迷電子產品。基本不玩手機的孩子,僅不到1成。

很多孩子低頭玩手機遊戲,全神貫注,再一抬頭看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很久。

手機就像一個巨大的時間黑洞,吸引著孩子,讓他們無法招架。手機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01 孩子迷戀手機遊戲的3個原因

任何行為背後,都藏著相應的心理需求。

比如你打哈欠了,是因為困了想睡覺;你想變得開心,就會去做令自己開心的事情。

同樣,孩子迷戀手機遊戲也只是一個行為表現,我們要看清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讓孩子迷戀手機的原因,主要有下面3個:

1. 逃避不盡人意的現實

知乎上,有人問了這樣的問題:“人們為什麼喜歡玩手機?“

有一個獲得高讚的回答,是這樣說的:”我沒有那麼依賴手機,只是喜歡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逃避現實 “。

對孩子來說,玩手機遊戲也是逃離現實的一種方式。

作業多、作業難,一點也不想寫,那就先玩會手機再說吧,至少玩的時候能體會到快樂;

學習成績不好,無法獲得家長、同學的認可,躲進手機遊戲裡,就能感受到層層闖關的成就感;

孩子在生活中無法獲得尊重和認可,手機遊戲便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的避風港。

2. 家長對手機的明令禁止,反而激起孩子興趣

心理學有一個“禁果效應”,也被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的是越禁止的東西,人們對它越好奇,越想得到。

在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上,也存在著明顯的禁果效應。

比如,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會沉迷於手機,所以孩子一碰手機,就很緊張的去沒收孩子的手機,百般阻撓。

於是,家長越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越是好奇,越是想去碰手機,實在不行還會想方設法偷著玩。

3. 藏在手機遊戲裡的“心理陷阱”

手機遊戲的設計者,將心理學應用到了極致,讓孩子在接觸手機遊戲後,一步步被其吸引。

第一步:觸發

心理學上的觸發,指的是促使人做出某種舉動的誘因。這種誘因,可以來自外部,也可以來自內部。

對孩子來說,玩手機遊戲的外部誘因,可能是父母。如果父母在家裡一直玩手機遊戲,孩子也就會對手機遊戲產生好奇,想看看手機遊戲裡究竟有什麼有趣的東西。

一旦孩子接觸到手機,點開了某個遊戲,就會很快進入內部誘因觸發——孩子發現手機遊戲裡竟然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花花綠綠,炫彩奪目,越看越起勁,情緒和興趣迅速的被調動起來。

第二步:行動

體驗到手機遊戲帶來的快感後,孩子就會對手機愛不釋手,不捨得放下。

而且這種快感可以一直牽引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每當孩子覺得生活中無聊,或者煩悶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懷念用手機玩遊戲的時光,再次拿起手機,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的快感,從而產生了對手機遊戲的依賴。

第三步:多變的及時獎賞

當然,孩子對手機遊戲產生興趣只是一個開端。真正讓孩子上癮的,是手機遊戲中的“多變的及時獎賞”機制,它們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沉浸其中,而且越陷越深。

什麼是多變的及時獎賞呢?

拿刷抖音來舉例子,當你看了一個美食視訊後,抖音平臺就會發現你偏愛這類視訊,自動的推送更多的類似視訊去吸引你,讓你繼續停留下來。

當看完這個視訊後,你就會期待下一個更好看的視訊,於是手指輕輕向上一滑,下一個視訊就立即呈現在你面前。這就是對你手指滑動這個動作的及時獎賞。

只需要不到1秒鐘的時間,你滑動手指的這個動作就得到了新視訊的獎賞回報,你大呼開心,欲罷不能。這個時候,能帶來快感的多巴胺也開始在你的身體中迅速增加,讓你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

而且你看完了這個視訊,就特別想知道下一個視訊會是什麼樣的?會不會更有意思?平臺系統為了儲備了大量的視訊,讓你永遠對下一個視訊充滿了期待。

有研究顯示,獎賞來的越快,給我們帶來快感的多巴胺就會分泌的越多。

多變和超出預期的獎賞,也會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更多,這也是手機讓孩子們越來越上癮的關鍵。

02 如何讓孩子擺脫“手機遊戲沉迷“

1. 不禁止,但要自律

手機遊戲並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對孩子玩手機遊戲之所以“談虎色變”,主要是擔心孩子會沉迷進去。

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讓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做能管控手機遊戲的人,而不是被手機遊戲所牽引控制。

可以跟孩子約定好看手機的頻率、每次玩手機的時間,並且跟孩子講好:一旦達成共識,就要嚴格執行。到時間了,即使遊戲還沒有打完,也要馬上結束。

如果做不到,就會取消第二天玩手機的“權力“,以此作為懲罰。當然,如果孩子能到時間後馬上就放下手機,家長也要給到孩子及時的表揚,對孩子的遵守諾言給予正向鼓勵。

2. 發揮近鄰效應:家長要做孩子積極的影響者

心理學上的“近鄰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性格等會不自覺的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和影響。

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近鄰“,家長的一舉一動對孩子有巨大的影響作用。所以,想讓孩子放下手機,那家長也要同時放下手機,多看一下書,或者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營造一個遠離手機的氛圍,對孩子遠離手機遊戲也有很大的幫助。

3. 豐富的興趣愛好,讓孩子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件事佔用了他太多精力,自然就沒辦法幹其他事了。

相同的道理,多培養孩子一些興趣、愛好,讓孩子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義的事情上,並且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孩子對手機的粘性就會慢慢下降。

03 我們能向手機遊戲學習什麼?

前面說到,手機遊戲的設定中充滿了心理陷阱,讓孩子甘願把時間花費在遊戲上,還能產生讓人念念不忘的愉悅感。

其實,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學習中也借鑑一下手機遊戲裡的方法,讓學習也能變成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那應該如何做呢?

1. 把學習看成遊戲,具備一點遊戲心態

可以讓孩子把學習過程,當作一個闖關遊戲。每攻克了一道難題,就是闖了一個遊戲難關;每寫完一科作業,就像是在遊戲裡完成了一次打怪升級……

在這種心態下,學習再也不是一件苦哈哈的事,而是充滿了樂趣與成就感。

2. 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和認可

前面說到,手機遊戲能給到孩子及時的反饋,讓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個動作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常規的學習之所以枯燥,就是因為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平時很難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只有在考試的時候,通過成績才知道自己究竟學的怎麼樣。考的好,自然能帶來自信;但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把學習效果的評估日常化,分解到每一天、每一科的學習。家長每天可以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記錄每天每科作業的正確率、做題速度,把數字記錄下來。如果比前一天有進步,家長可以給到孩子肯定、表揚;如果不如前一天,就要找出難點和差距,並解決它,讓孩子每天都有進步。

3. 學習循序漸進,難度要一點一點的提升

遊戲設有不同的關卡,由易入難,由淺入深,這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一開始上手容易,降低了玩遊戲的門檻,讓所有遊戲玩家都能參與進來。打完第一關,進入第二關,難度有所提升,但又不至於太難,屬於能力“踮起腳尖,就能夠得到”的範圍,這就讓孩子有了躍躍一試的衝勁,即使失敗了,也不會灰心,總覺得自己再試一試就能成功。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設定學習的目標時,一定要符合孩子現有的學習水平,把目標設定在比現有水平稍微高一點點的地方,而不是“數學要考到100分“,”學習衝擊班級前3名“這種難以企及的目標。

或者把大目標進行分解,分解成若干個比較容易達成的小目標,然後再逐個擊破。微小的進步,堅持下來也能走的很遠。

最後,我想用知名家庭教育家尹建莉的一段話,作為文章的結尾。這段話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裡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一個孩子如果因為電腦遊戲耽誤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也會有別的事情把他拉下水。

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

別讓孩子的大好時光,都浪費在手機遊戲上啊。

我是@小稚媽媽愛分享,

歡迎關注我,一起關注家庭教育,我們結伴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