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合同怎麼知道有沒有被修改

假如一個電子合同的內容被篡改,能查的出來嗎?

電子合同的誕生已經很久了。自2005你那《電子簽名法》實施後,我國一方面出臺有關電子認證、電子簽章、密碼演算法等技術和服務流程層面的政策,另一方面,自2015年後開始推出更多促進電子合同在各行業落地實踐的政策。受2020年疫情影響,各行業密集出臺認可電子合同法律效力的政策,助推電子合同行業落地時間快速發展。

雖然現在電子合同有了良好的落地環境,推進了電子合同產業滲透率提升,但是與美國相比,滲透率還是偏低的,因此,有很多使用者是今年剛剛接觸電子合同。所以,對電子合同仍然抱有很多的疑問。

在新聞中,合同造假、印章造假、合同替換、內容篡改等等報道屢見不鮮。雖然許多企業在合同管理上傾注了很多人力,但只要一點疏忽,還是很難防止合同造假,連騰訊這樣的超大企業都可能遭遇印章造假詐騙。

電子合同,可以規避紙質合同帶來的問題。那電子合同就不會被篡改嗎?

2017年,上海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發布的《上海市網路借貸電子合同存證業務指引》,就對委託人、存證人、存證業務系統、存證人履行責任、出具報告要求等多個方面做出了規定。
   “存證”即“保全”,“電子資料存證”就是“電子資料保全”,通過引入第三方電子合同與數字簽名服務,採用數字證書技術、金鑰技術與時間戳技術固化協議內容和簽署時間,有效解決了原本電子合同易篡改、難儲存等問題,給出借人的權益保障增添了進一步的防護手段,更從技術層面和法律層面實現了多方權益的保障。

因為電子合同屬於電子證據範疇,電子證據在特殊情況下容易被修改或刪除,因此必須要採取固化存證的手段進行資料保全。電子合同文字的固化存證是針對簽署後的“結果”的存證;而簽署過程的固化存證是指將虛擬的線上簽署操作固化成真實的證據的過程,換言之就是將合同雙方註冊、認證、簽字等一系列操作過程記錄下來,並形成日誌檔案後進行存證,固化成電子證據。

放心籤通過時間戳固化技術,在生成電子合同同時對其進行時間戳固化,如果出現修改,合同就會作廢。電子合同還引入公證處對合同進行驗證和公證,確保每一份合同都是正確的簽署方,在自願意志下籤訂合同,且合同沒有私自篡改,確保合同的法律效應。另外,在傳輸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攻擊和篡改指令,都將導致雜湊值變動,時間戳證書檢測到變動痕跡,該合同被視為無效,開啟該合同就會報錯。從而確保電子合同在驗證身份-發起合同-傳輸-簽署過程中全程安全保密,不可篡改。

在簽署人身份方面,通過身份實名驗證包括公安部二要素、手機號三要素、銀行卡三要素或四要素、人臉識別以及企業二要素、法人/代理人三要素等涵蓋單位和個人有效身份資訊的多方位驗證,並結合手機簡訊、郵箱等多種方式來綜合保證簽署雙方的真實身份和真實意願。

所以,假如一個電子合同的內容被篡改,是可以檢測到的。

與紙質合同相比,電子合同展示出了以下特點:

①網際網路讓合同的訂立更具快捷高效性;

②合同簽訂主體以及簽訂環境的虛擬性;

③以完全電子化的手段訂立合同改變了傳統合同主體面對面簽訂的形式;

④電子合同的適用受到法律嚴格的限定;

⑤大量點選合同的使用使合同訂立模式趨向於標準化和自動化。

第三方電子合同行業是偏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電子簽名、電子認證、密碼演算法等為代表的核心技術是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必備技術要素,也是實現合同認證簽署環節有效性的關鍵技術要素。長遠來看,日益成熟的創新技術與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核心技術的結合,將提升電子合同安全性,保障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