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是什麼意思(cookie是幹嘛用的)
瀏覽器Cookie到底是甜點還是猛獸?
1、Cookie是什麼?
Cookie,有時也用其複數形式Cookies,指某些網站為了辨別使用者身份、進行Session跟蹤而儲存在使用者本地終端上的資料(通常經過加密)。
比如說:Cookie可以保持登入資訊到使用者下次與伺服器的會話,以便簡化登入手續。下次訪問同一網站時,使用者會發現不必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就已經可以直接登入。
還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些電商網站中的"猜你喜歡"功能就需要用到Cookie,你最近看了iPhone 5的頁面,電商就會在"猜你喜歡"中給你推薦iPhone手機殼或者是移動電源。
某商城的"猜你喜歡"商品推薦
今時今日你很難找到一個完全不用Cookie的網站,但是這樣的一項便民功能,並不是洩露使用者隱私的洪水猛獸。有效利用Cookie 算是盜取使用者隱私麼? 如果這算的話,那麼所有的網際網路廣告公司都有問題。
2、Cookie網際網路免費的基石
要準確認識Cookie,首先需要清楚,普通民眾能免費使用網際網路,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網際網路上能賣廣告。在網際網路剛流行起來的年代,很多網路服務都是收費的(想象一下發個郵件也收費),但是有一家很大膽的公司通過對廣告主徵收廣告費,從而讓普通網民可以免費使用網路服務,這家公司叫Yahoo雅虎,後來取得過巨大的成功。
但是Yahoo的廣告相相對簡單,只是硬性的貼牌式廣告。直到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Google谷歌發明了根據使用者喜好來定向投放廣告,Google使用的就是Cookie技術,高效的廣告和鉅額的收入,間接讓Google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再後來,就是大家近10年來所感受到的網際網路的急速發展,達到了改變世界的高度。
假設我是一箇中小站長,我希望能提高收入維持網站的運營,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網站頁面上掛點廣告,而最省時省力的辦法就是將網站的廣告位承包出去,通過承包網站的廣告位展示廣告。但這些廣告並不是隨便投放的廣告,而是根據使用者Cookie內的訪問記錄而進行精準投放的廣告。
常見的網際網路廣告聯盟
大家經常在瀏覽器網頁的時候看到有百度廣告聯盟、Google廣告聯盟、360效果聯盟、阿里媽媽推廣等廣告聯盟提供的廣告位,乾的就是那麼回事。所以說:有效利用Cookie 算是盜取使用者隱私,那麼所有的網際網路廣告公司都有問題。
360效果聯盟,也是比較大的網路廣告平臺
而且,就算你清理了、遮蔽了Cookie,廣告還是會給你看,只是沒有那麼精準罷了。
3、Cookie可以跟蹤到的資訊很有限
可能你對自己的"隱私資訊"被Cookie出賣很不爽,但是其實,Cookie能跟蹤到的資訊很有限。理論上,每個廣告商能得到的你的個人資訊(年齡、性別、行業、…)都是你在他們的賬戶中的註冊資訊。
比如百度只能拿到你百度賬戶的資訊,360只能拿到你在360賬戶註冊的資訊。你的車牌、住址不會被人知道,除非你在註冊資訊上保留過這些紀錄。
Cookie的作用其實被誇大了?
很多人,都沒有填完註冊資訊的習慣吧,所以有時候,其實廣告商其實並沒有拿到你的任何個人資訊,而是通過你的訪問習慣猜測你的個人喜好,從而向你推送廣告。並且,Cookie是和網站域名繫結的,A網站絕對沒有辦法從你的電腦上讀取到B網站的Cookie 資訊。
當然,你註冊的網站也可以將你的資料賣出去,但是這明顯屬於違法,有一定規模的網站絕對不敢這樣玩。
4、瀏覽器其實比Cookie可怕得多
有些人認為,Cookie會洩漏使用者隱私,很可怕。但是比Cookie更可怕的,其實是大家上網都會使用到的瀏覽器。瀏覽器實際上比被掛上監測程式碼的網站頁面,擁有更多的使用者隱私控制權,那些網頁也僅僅是監測使用者的訪問習慣和喜好,而瀏覽器則是直接儲存各大網站Cookie的載體。
此外,瀏覽器還可以拿到使用者的帳戶密碼、收藏夾、歷史記錄、點選記錄、購物記錄、表單資料等等,相比小小的Cookie,瀏覽器才是潛藏的洩密大戶。如果瀏覽器願意,這些瀏覽器公司能拿到一切能拿的使用者資料。雖然現在還沒有類似事件出現,但是應該引起警惕。
如果某個瀏覽器使用者數巨大,每天的訪問Cookie都被上傳到某個廣告聯盟平臺,進行廣告精準推送,同時,依靠巨大的瀏覽器使用者量,向廣告主推銷廣告平臺的廣告位,那麼到底犯事的是瀏覽器、廣告平臺,還是Cookie?
相比Cookie,瀏覽器對使用者隱私的控制權其實更大
在製造緊張氣氛之後,奇虎公司的360安全瀏覽器,馬上就展開了宣傳攻勢,稱"使用者隱私保護刻不容緩"。這是360慣用的恐嚇式營銷伎倆,藉著民眾對Cookie的恐慌大做文章推銷自己的產品。
360公關第一時間行動
有趣的是360前段時間才被《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其借瀏覽器偷偷上傳使用者隱私(點選閱讀),雖然不知道"每經"的指控是否屬實,但是兩家的官司已經纏上了,有待下回分解。
《每日經濟新聞》指責360偷偷上傳使用者隱私
忽然想起一個微博段子:"你在瀏覽360的時候,360也在瀏覽你。"這裡並不是有意針對某款產品,相對的,目前哪個網際網路產品不收集、不分析使用者資料?QQ、迅雷、360恐怕沒有一個敢說自己沒有收集過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只是全部網際網路產品現在都不公開不透明,在顯示器背後幹了什麼,你根本不會知道。
微博段子:你在瀏覽360的時候,360也在瀏覽你
5、Cookie可以關閉
Cookie是很成熟的標準,分為關閉瀏覽器就失效的Session Cookie和持久的第三方Cookie,一關閉就失效的Session Cookie就不用說了,持久的第三方Cookie清除方法也很簡單,用不著什麼360安全衛士一鍵清理啦,具體流程如下:
IE:
點選IE瀏覽器的工具 Internet選項 瀏覽器歷史記錄 刪除,即可。
清除瀏覽器Cookie
如果你對Cookie真的很擔心,可以進入IE瀏覽器的工具 Internet選項 隱私,將設定調到最高阻止所有Cookie。
但是筆者很不建議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後果會很麻煩,比如關閉淘寶後,重新登入要重新輸入帳號密碼、每次登陸微博都要重新輸入帳號密碼,很不方便。
如果你只是偶爾需要遮蔽Cookie,大可以嘗試一下目前絕大部分瀏覽器都支援的隱私瀏覽模式,或者叫隱身模式。在這模式下,瀏覽器不會保留任何訪問記錄,也不會有表單、歷史記錄被儲存。
Chrome瀏覽器的隱私模式
IE9的 InPrivate 隱私瀏覽模式
總結
對Cookie的討論,可以延伸到對使用者隱私應該如何定義,界線在哪裡。但是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視乎並沒有共識,政府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
Cookie只是一個能為網友帶來便利的技術,沒有必要渲染恐怖色彩。關鍵是要看Cookie落在誰的手上。
Cookie在普通網民手上,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不用重複登陸網頁的技術;Cookie落在網易銷售的手上,就變成了拉攏客戶投放廣告的籌碼;Cookie落到360、百度之流手上,就變成研究分析使用者習慣,擴大自身廣告聯盟平臺的武器。
沒有必要"談Cookie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