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粉絲群怎麼成為鐵粉(微博怎樣互動可以成為鐵粉)

上週,微博新增“鐵粉”標識,旨在反映粉絲與博主之間的親密度。

如果是對已關注的博主,近30天互動達到5天及以上,就會自動成為其鐵粉。此外,微博粉絲數過10萬的使用者,粉絲鐵粉標識才會被啟用,如果粉絲數不超過10萬,其粉絲就沒有鐵粉標識展示。而且,針對這些鐵粉,博主還可以建立屬於鐵粉的5000人鐵粉群。

       

微博推薦鐵粉建群頁面

而在上週,還有部分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的人員,收到了“飛聊公共主頁”內測的名額。

而云知團隊的小夥伴應邀加入之後,下載了飛聊,發現使用者也可以運用這個賬號建立與微博類似的鐵粉群組。並且,飛聊的主頁面,就是一系列的群組。

       

今日頭條旗下“飛聊”產品主頁面

提問

微博鐵粉群、飛聊可建粉絲群,為什麼各個平臺都開始強植自己的社交功能?

這與微信最近一段時間,禁止朋友圈打卡、朋友圈1個月可見這類升級使用者社交體驗的措施,是否有類同的目的?

回答

1、微博、飛聊是在抗衡微信的社交優勢

微信和微博、飛聊的典型性完全不一樣,微信是在改變自己的社交機制,而其他兩個平臺都在生建社交機制。

微信為什麼可以做粉絲池?有3個原因:

1.微信是一個強社交類開啟的APP;

2.微信可以隨時跟自己想要聯絡的人,建立群組;

3.微信有自定義選單、底邊欄功能,具備非常強大的可擴充套件性。

微博、飛聊在做的這件事,就是在抵抗微信的第二個優勢——當使用者想因為就某件事和別人聊的時候,他可以有這麼一個空間。

這也印證了原來跟帖的這種方式,它其實是一個水軍的模式,但不是一種社交模式。

因為一個人發了一個帖子,後面再跟上評論,如果有其他聲音,就要重新寫一條,底下再有人去跟評論。問題是,這種跟帖的模式,是在一個二元的結構,而不是一個多元的結構。所以,它很難形成一種“圓桌式”的多方探討模式。

而微信群組就是一個多元的模式,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發聲,並且同時展開對話,只要你能噴,就可以噴到最後。

微博、飛聊在說明的是:光靠自己拉流量是很困難的,因為流量的費用越來越高,所以它們必須推出新的核心功能,而這次的行為,只是表示了,它們把新的核心功能的方向定在了社交上,但這類群組的原生態早已有之,就是豆瓣的興趣群組功能。

但所有人沒能解決的問題也很典型,就是建群死群。

2、興趣為導向的群組不易長久

也許你今天因為一個微博熱搜話題激發了大家進群的念頭,但如何讓它保持長效?這是興趣類的群組建設起來之後最大的弊病。

微信群組也在建群死群,但微信群組最初構建的目標是社交。它可以以任何一種組織形態存在,比如班級、公司組織,但其他的APP全是以興趣來的。

我不是說班級、公司這種組織就一定都能保持活躍,但至少能證明,興趣類群組的生命力,肯定不如社會組織結構的生命力強。

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這兩款APP是不是隻要把方向定義在“興趣”上就好?其實,相關的平臺或運營者,還必須掌握核心的使用者運營方法。

3、掌握使用者運營方法很關鍵

它是什麼?

是帶動發聲者去發聲。在一個群組裡,使用者的比例有三個層次:

活躍使用者,即KOL意見領袖;

淺度潛水使用者;

深度潛水使用者。

我們要保證的是,KOL是多元發聲的局面,而不是一個單方或雙方的發聲局面。比如,一個相聲講20分鐘,你覺得搞笑,但講一輩子,你肯定會覺得它不搞笑。

所以,有眾多的KOL出來發聲、帶話題,不斷的激發淺度潛水使用者讓他們冒泡,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才是群組存活下去的目標。

但微博、飛聊這種模式,對抗微信這種強社交功能,我覺得還有所欠缺,因為最終解決不了的,仍然是KOL孵化、培養的問題。

微博和飛聊是在挖自己的深社交功能,但可能豆瓣沒做成的事,他們也做不成。

有些朋友可能還會去問,那企業還有必要開這兩個APP的粉絲群嗎?

如果知道怎麼去培養自己的KOL,是可以做這件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不過,也可以把它和微信群組放在一起去嘗試怎麼孵化在微信群組裡的KOL(只要錢多……)。

而且,即使是會聊天的人,也沒有一個堅韌程度,會堅持寫指令碼給到KOL,並且跟他一起演這場舞臺劇。所以,這塊還是需要標準化和核心的方法才能支撐。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選下方“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