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後置幾個攝像頭有什麼用(手機後置攝像頭那麼多有什麼用)

手機的拍照功能2000年就有嗎?

對,2000的時候就出現了!

第一個搭配攝像頭的手機是釋出於2000年9月的夏普J-SH04,只有區區的11萬畫素。而第一部突破1000萬畫素的手機,是2007年9月三星釋出的B600,其功能堪比數碼相機了。

然而,它們的鏡頭只有一個,僅僅是一個鏡頭而已。

兩個鏡頭的手機是在2011年6月出現的,為HTC 推出的 HTC Evo 3D。

自此,手機的鏡頭數量開始不斷增加,以至於如今的手機後面很大部分都是鏡頭,趕上“筒子一條龍”了。

手機後面的鏡頭除去主攝外,其它的稱為副攝,或者稱為輔助鏡頭。說白了就是輔助使用,也是可有可無的,只是為了增加額外的使用功能罷了。

一般來說,手機的後置鏡頭大致上可分為主攝、長焦、廣角、微距,也有的增加了3D景深鏡頭,基本上這5類鏡頭就涵蓋了目前所有的使用場景。

但各廠家也有不同的搭配,比如5顆鏡頭的HUAWEI Mate 40 RS保時捷設計手機,其鏡頭可分為5000萬超感知主攝、2000萬電影鏡頭(超廣角)、最大100倍的潛望式長焦、1200萬長焦、3D景深鏡頭(也叫TOF鏡頭)構成。

主攝鏡頭

主攝,簡單意思就是主要的攝像頭,而早期的單攝手機唯一的鏡頭就是主攝,而現在這麼多的鏡頭哪個是主攝?

答:開啟手機的相機,將手指在後面的鏡頭上晃動,看看手指擋住了哪個鏡頭,擋住的就是主攝。

通常,手機廠家都是將它們放在最上方,也是手機上畫素最多的一個。

我們通常簡單地開啟手機拍照、錄視訊,就是用的主攝。

長焦鏡頭

很好理解,就是為了變焦使用,通常是主攝支援10倍數字變焦,但更高的變焦因鏡頭的限制,不能做到更大的變焦範圍,所以不少廠家增加了專門的鏡頭。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將遠處景色拍得清晰點,這時候的主攝是不起作用的。特別是手機專門增加的長焦攝像頭,尤其是120倍的變焦,簡直就是望遠鏡的節奏。

而手機的長焦攝像頭的畫素比主攝像頭低很多,因此拍出的照片並沒有主攝清楚,也可以用手機遮擋後面鏡頭的方式辨別。

微距鏡頭

顧名思義,可以在很近的距離進行拍攝。任何鏡頭都有自己的物理上的限制,而主攝則不能兼顧,於是就出來了微距鏡頭。使得手機可以很清晰地拍出近距離的花朵、小物件,實際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於是,拍照的樂趣又多了一種。

   

我也不知道為啥配這張圖

廣角鏡頭

這也很好理解,就是將拍照的範圍變大,在原來的取景框里加入更多的物體、風景,容納更多的畫面內容。

特點是手機的拍照位置不變動,而是可以拍出更多的內容。這在狹小的環境、拍攝者位置的限制時可以使用。

不過,通常其鏡頭的畫素同樣也是低於主攝的。但也有例外。比如中興Axon30 Ultra 5G,其超廣角就是6400萬畫素,與其主攝的畫素一樣。

3D景深

3d景深攝像頭可以表現主體的層次感,使被拍攝主體與其前後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範圍,而這個範圍就叫做景深。產生視覺上的遠近感,避免背景過於雜亂影響主題形象。

也有的稱為虛化鏡頭、人像鏡頭,其實它們就是其這個拉開拍攝距離的作用,非常實用與靜態風景、人物的拍照。

儘管我上面提到的每一顆鏡頭都有作用,但其實手機在拍攝中很少人用到、會用,而最終的拍照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攝像頭數量也不是越多就代表著拍照能力越強。有些手機雖然配備了後置三攝或者四攝,但更多的是“湊數”,對於拍照體驗並不會有太多提升,是手機廠家為了手機的銷量而增加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