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怎麼讀(什麼是PID)
作者:virtualwiz
來源:DF創客社羣
啥是PID?
PID,就是“比例(proportional)、積分(integral)、微分(derivative)”,是一種很常見的控制演算法。
PID已經有107年的歷史了
。
它並不是什麼很神聖的東西,大家一定都見過PID的實際應用。
比如四軸飛行器,再比如平衡小車......還有汽車的定速巡航、3D印表機上的溫度控制器....
就是類似於這種:需要將某一個物理量“保持穩定”的場合(比如維持平衡,穩定溫度、轉速等),PID都會派上大用場。
那麼問題來了:
比如,我想控制一個“熱得快”,讓一鍋水的溫度保持在50℃,這麼簡單的任務,為啥要用到微積分的理論呢
。
你一定在想:
這不是so easy嘛~ 小於50度就讓它加熱,大於50度就斷電,不就行了?幾行程式碼用Arduino分分鐘寫出來。
沒錯~在要求不高的情況下,確實可以這麼幹~ But! 如果換一種說法,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如果我的控制物件是一輛汽車呢?
要是希望汽車的車速保持在50km/h不動,你還敢這樣幹麼。
設想一下,假如汽車的定速巡航電腦在某一時間測到車速是45km/h。它立刻命令發動機:加速!
結果,發動機那邊突然來了個100%全油門,嗡的一下,汽車急加速到了60km/h。
這時電腦又發出命令:剎車!
結果,吱...............哇............(乘客吐)
所以,在大多數場合中,用“開關量”來控制一個物理量,就顯得比較簡單粗暴了。有時候,是無法保持穩定的。因為微控制器、感測器不是無限快的,採集、控制需要時間。
而且,控制物件具有慣性。比如你將一個加熱器拔掉,它的“餘熱”(即熱慣性)可能還會使水溫繼續升高一小會。
這時,就需要一種『演算法』:
它可以將需要控制的物理量帶到目標附近
它可以“預見”這個量的變化趨勢
它也可以消除因為散熱、阻力等因素造成的靜態誤差
....
於是,當時的數學家們發明了這一歷久不衰的演算法——這就是PID。
你應該已經知道了,P,I,D是三種不同的調節作用,既可以單獨使用(P,I,D),也可以兩個兩個用(PI,PD),也可以三個一起用(PID)。
這三種作用有什麼區別呢?客官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先只說PID控制器的三個最基本的引數:kP,kI,kD。
kP
P就是比例的意思。它的作用最明顯,原理也最簡單。我們先說這個:
需要控制的量,比如水溫,有它現在的『當前值』,也有我們期望的『目標值』。
當兩者差距不大時,就讓加熱器“輕輕地”加熱一下。
要是因為某些原因,溫度降低了很多,就讓加熱器“稍稍用力”加熱一下。
要是當前溫度比目標溫度低得多,就讓加熱器“開足馬力”加熱,儘快讓水溫到達目標附近。
這就是P的作用,跟開關控制方法相比,是不是“溫文爾雅”了很多
。
實際寫程式時,就讓偏差(目標減去當前)與調節裝置的“調節力度”,建立一個一次函式的關係,就可以實現最基本的“比例”控制了~
kP越大,調節作用越激進,kP調小會讓調節作用更保守。
要是你正在製作一個平衡車,有了P的作用,你會發現,平衡車在平衡角度附近來回“狂抖”,比較難穩住。
如果已經到了這一步——恭喜你!離成功只差一小步了~
kD
D的作用更好理解一些,所以先說說D,最後說I。
剛才我們有了P的作用。你不難發現,只有P好像不能讓平衡車站起來,水溫也控制得晃晃悠悠,好像整個系統不是特別穩定,總是在“抖動”。
你心裡設想一個彈簧:現在在平衡位置上。拉它一下,然後鬆手。這時它會震盪起來。因為阻力很小,它可能會震盪很長時間,才會重新停在平衡位置。
請想象一下:要是把上圖所示的系統浸沒在水裡,同樣拉它一下 :這種情況下,重新停在平衡位置的時間就短得多。
我們需要一個控制作用,讓被控制的物理量的“變化速度”趨於0,即類似於“阻尼”的作用。
因為,當比較接近目標時,P的控制作用就比較小了。越接近目標,P的作用越溫柔。有很多內在的或者外部的因素,使控制量發生小範圍的擺動。
D的作用就是讓物理量的速度趨於0,只要什麼時候,這個量具有了速度,D就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盡力剎住這個變化。
kD引數越大,向速度相反方向剎車的力道就越強。
如果是平衡小車,加上P和D兩種控制作用,如果引數調節合適,它應該可以站起來了~歡呼吧
。
等等,PID三兄弟好像還有一位。看起來PD就可以讓物理量保持穩定,那還要I幹嘛?
因為我們忽視了一種重要的情況:
kI
還是以熱水為例。假如有個人把我們的加熱裝置帶到了非常冷的地方,開始燒水了。需要燒到50℃。
在P的作用下,水溫慢慢升高。直到升高到45℃時,他發現了一個不好的事情:天氣太冷,水散熱的速度,和P控制的加熱的速度相等了。
這可怎麼辦?
P兄這樣想:我和目標已經很近了,只需要輕輕加熱就可以了。
D兄這樣想:加熱和散熱相等,溫度沒有波動,我好像不用調整什麼。
於是,水溫永遠地停留在45℃,永遠到不了50℃。
作為一個人,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應該進一步增加加熱的功率。可是增加多少該如何計算呢?
前輩科學家們想到的方法是真的巧妙。
設定一個積分量。只要偏差存在,就不斷地對偏差進行積分(累加),並反應在調節力度上。
這樣一來,即使45℃和50℃相差不太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沒達到目標溫度,這個積分量就不斷增加。系統就會慢慢意識到:還沒有到達目標溫度,該增加功率啦!
到了目標溫度後,假設溫度沒有波動,積分值就不會再變動。這時,加熱功率仍然等於散熱功率。但是,溫度是穩穩的50℃。
kI的值越大,積分時乘的係數就越大,積分效果越明顯。
所以,I的作用就是,減小靜態情況下的誤差,讓受控物理量儘可能接近目標值。
I在使用時還有個問題:需要設定積分限制。防止在剛開始加熱時,就把積分量積得太大,難以控制。
THE END
近期熱門文章:
-2、空天院承擔“智慧海洋”應急通訊專案船載繫留氣球分系統實施方案通過評審。
-1、在中國的幫助下,過載飛艇將顛覆航空貨執行業。
0、波音737-8怎麼讀 “減8”還是“槓8”?結果出人意料……
1、終於弄懂衛星通訊頻率為什麼那麼高了!
2、齊柏林飛艇出現在阿爾卑斯雪山上空,竟然是為了……
3、關於熱氣球,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4、"試驗”和“實驗”有什麼不同?
5、我掉入了地下10000米,竟然有意外發現……
6、飛艇正在悄悄歸來……
7、2018年臨近空間科學熱點回眸。
8、【年終盤點】2018年全球浮空器領域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