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腦沒有分割槽怎麼辦(新買的筆記本為什麼沒有分割槽)

據說從上古時代傳下來過一個「笑話」:

老師!我給這個檔案備份了好幾份呢,D 盤一份,E 盤一份,F 盤一份,我怕 C 盤東西太多電腦會卡就沒放在 C 盤!

等等,你真的需要分割槽嗎?就算分割槽了,這麼備份有用嗎?

從我有記憶以來,很多人的 Windows 電腦買來第一件事就是分割槽,80G 容量硬碟成為主流的時候,大家更是習慣了這樣的設定:C 盤除了系統檔案啥也不放,D 盤放軟體,E 盤放文件。總之不分四五個區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久而久之,大家對以下場景也就不會感到陌生了。

傳統的分割槽方式

雖然這些習慣究竟緣起何處已無從考證,但它們放在當下的確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甚至還會給我們的使用帶來不便。這裡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小明和小剛都租賃了一個 1000 ㎡ 的廠房。小明是一個強迫症,他把廠房分割成了 10 塊,每塊 100 ㎡。小剛沒有對廠房進行分割。頭一個月他們經營得很不錯。第二個月突然出現了一批佔地 200 ㎡ 的貨物,小剛通過簡單的排程將貨物儲存下來,小明則開始發愁了:他的廠房並不是不夠大,可是突然來了一個超出預期的貨物,排程就比較困難了。

這個例子適用於所有時期的電腦。以上面的截圖為例:如果我要下載總容量為 300G 的遊戲,那我至少需要將一個盤裡的檔案全部移動到另外一個盤中才能愉快地點選「下載」按鈕。另外大部分情況下分割槽間的資料移動也是需要進行重新寫入,如果移動的資料裡有很多小檔案,整個過程就會變得十分漫長無形之間你的快樂就少了幾分。

憑啥不讓我分割槽?

在暫且只討論 Windows 環境的前提下,我們不妨先回到「分割槽」這件事情的真正意義上來。一般情況下,對分割槽的熱衷往往有以下幾種動機:

No.1「我分割槽僅僅是因為有強迫症,想更好地整理檔案。」

其實資料夾也能很好地完成這個工作,多分割槽反而會為資料備份、歸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使容錯能力大幅下降。關於這點我們在下文會詳細解釋原因。

No.2「我分割槽是怕資料丟失,放在多個盤裡我放心多了!」

這個就對應著開頭的笑話:備份是指在不同物理介質上對檔案進行多份複製、存檔,通常情況下在一塊磁碟的不同分割槽裡做備份僅僅是自我安慰。但這種情況也不能太絕對,如果一個電腦小白在系統崩潰時無法通過技術手段獲取重要檔案,多分割槽可以幫助你降低電腦在店裡或是售後重新安裝系統前保留資料的成本。

No.3「我分割槽是因為軟體裝在 C 盤系統會變慢。」

這個想法目前來看完全錯誤。

一個物理磁碟由於檔案系統、物理特性等原因在分割槽即將塞滿的時候的確會出現速度下降的情況,在固態硬碟上這個現象由於 Trim 機制的存在會更加嚴重。所以如果以保證系統執行速度為由對磁碟進行分割槽,那很大概率 C 盤空間是會被壓縮的,從邏輯上看發生上述情況的可能性也更大。

況且目前的膝上型電腦有很大一部分採用了固態 機械硬碟的配置,如果你將軟體安裝在機械硬碟分割槽上來「節省」C 盤空間,軟體的載入速度和執行速度相對會更慢。

早年間軟體裝在 C 盤會導致電腦變慢的觀點還有部分原因來自磁碟碎片

當時機械硬碟佔主流,它的資料讀寫原理導致了這個問題。機械硬碟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塊容量更大的 CD 光碟,在讀取時磁頭移動到資料儲存的位置才能讀出內容。而磁碟碎片問題大概可以這樣理解:你在數學課上用一個定頁筆記本記筆記,幾乎所有內容都是按章節緊密銜接的;但有時候老師講知識的時候會漏講或是跳講,這對於定頁筆記本就是一個考驗了,到底記在哪裡好呢?

這時候大體上有兩種解決方法:改用活頁筆記本,在每次有需要補充的知識的時候就補充一整張新的空白紙;或繼續使用定頁本,有新知識的時候記在其他的空白部分,然後在原來的地方標上新知識點的位置。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第一種方法會浪費大量空間以解決檔案修改、刪除的問題;第二種方法則將一個檔案打碎後儲存。這個時候的機械硬碟就像極了筆記本,它的磁頭需要在檢視整個檔案的時候需要四處移動才能讀取完畢。

好在現在的電腦大部分是帶有固態硬碟的,有別於機械硬碟需要移動磁頭的原理,固態硬碟中使用了快閃記憶體 (NAND Flash) 技術,它使用主控晶片讀寫快閃記憶體,用精準施加電流的方式來讀寫資料。1 沒有了磁頭的移動,「磁碟碎片」也不再是一個問題,早年間在 C 盤安裝軟體導致過多磁碟碎片拖慢執行速度的說法自然也不復存在。2

我想給「Windows 娘」一片私人天地

我們自然可以照顧到這種強迫症需求,但且慢,這個想法也得您給的地方夠大才行呀!

Windows 的機制(如:WinSxS 會儲存各版本的執行支援庫等)決定了 C 盤需要一些預留空間來應付日後的儲存需求。全新安裝的 Windows 大約佔用 10 G 的磁碟空間,但是在使用中這個數字會逐漸增大,達到 20 G 或更多。3 在這個時候,軟體裝不上、系統更新不了,再騰空間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了。

而從作業系統設計的角度來看,Windows 上分多個區對於軟體來說是不友好的

如果我們使用 diskpart 工具來檢視磁碟分割槽的話,可以看到以下輸出:

Microsoft Diskpart

在系統裡,每一個分割槽實際上按照順序都有一個實體地址,這與 Linux/Unix 一致,但是它與碟符並沒有必然聯絡

分割槽 1, 3-5 是我為了安裝 Linux 而建立的分割槽,它們在 Windows 下不可見。而分割槽 2 是我的 D 盤,它擁有一個獨立的碟符。如果我們在 Linux/Unix 下執行類似命令 df -h 來檢視分割槽情況,則會有如下輸出:

df -h on Linux

可以看到,所有的分割槽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碟符,反而是最右邊有一個 Mounted on 標識出它們被掛載在哪個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檔案樹就像宜家的 SKÅDIS 斯考迪斯洞洞板一樣,我們可以隨時更換圖片或小物件,而不會像傳統需要打洞的裝飾方式一樣對牆體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圖片來自宜家官網

例如,我在圖上的第一排第一列的孔裡可以放入一個小掛鉤。過了幾個月,這個小掛鉤生鏽了,這時我可以將其拿下更換一個新的掛鉤,而不會改變整體板子的結構。Linux/Unix 的檔案系統也是這樣,如果 /home 目錄佔了 300 G 大小,但是原來的硬碟只有 512 G,這個時候就可以插入一個新硬碟,將檔案轉移到新硬碟上,再將新硬碟掛載在 /home,這樣就可以完成無損的資料轉移和擴容。

而軟連結則和 Windows 上的快捷方式類似,不同的是 Windows 上的快捷方式本質還是一個 .lnk 檔案。如果在 D 盤下面有個名為 ghost 的快捷方式指向 C:/Windows/Fonts,你並不能通過 D:/ghost 來讀取字型檔案。軟連結本質是一個符號,在檔案系統進行讀取時實際是直接重定向到目標位置的,這也是一個在不對軟體設定等進行修改的前提下轉移資料的方式,在之前的 轉移 iTunes 文章 裡當中有提到。

也就是說,如果你建立的是軟連結,你可以用 D:/ghost 代替C:/Windows/Fonts 來訪問字型檔案。

由於 Windows 最初在設計時沒有掛載點、軟連結等概念,早期也沒有對應的 API,即使現在的版本即使中加入了這些功能,相容性也不容樂觀56。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對於一些在設計時寫死碟符的軟體的內容庫遷移帶來麻煩。

道理我都懂,到底咋分好?

如果你的電腦是單硬碟固態硬碟大於 256 G 時可以考慮分為系統盤與資料盤,但不推薦系統盤小於 120 G

固態硬碟介於 128 G 與 256 G 之間時分割槽會顯得有些多餘,建議不進行分割槽,日常注意資料備份;若需要分割槽,此時建議至少給系統盤預留出 100 G 的空間。固態硬碟小於 128 G 時不建議分割槽。機械硬碟一般沒有總大小的顧慮,建議給 C 盤 256 G 以上的空間;如果是新購置的電腦且有預留第二硬碟位,建議購買一個固態硬碟作為系統盤使用。

如果你的電腦是多硬碟,那不建議對系統盤二次分割槽

通常此類電腦附帶的固態硬碟大小是 128 G 或 256 G,參考第一點,保留一個區即可。資料區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分 1-2 個區,但是最好的做法是不分割槽,原因在上文已經敘述過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電腦帶有固態硬碟,在空間許可的情況下應儘量將軟體安裝在固態硬碟上。在安裝系統時,請不要自行建立分割槽之後安裝系統,正確的做法是刪除分割槽後選中空閒空間,讓 Windows 安裝程式自動建立分割槽。

至於分割槽/合併分割槽的方式,Windows 自帶磁碟管理的「壓縮卷」功能可以從後往前把硬碟上的空餘空間分出一個新的分割槽來;如果你有更加複雜的需求如從前往後分割槽,則可以使用 DiskGenius 等專業軟體進行操作。

但無論是什麼目的何種軟體,資料無價,謹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