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讀書是如何提升使用者留存的?
來源:三節課(ID:sanjieke01)
編輯:放開那芒果
市面上的閱讀類APP那麼多,你用哪一個?
書旗小說、百度文學,微信讀書、愛奇藝閱讀、阿里文學、豆瓣閱讀。。小編一度分不清這些APP究竟有什麼區別,仔細研究過後,每一款產品之間的區別沒弄清,但卻意外發現了微信讀書與其他所有產品的區別。
區別就是,微信讀書拿到了微信提供給它的大量資源,堪稱APP界的富二代。
不過,作為富二代,微信讀書沒有暴殄天物,相反,在資源利用上做的非常成功。從今年以來,這款產品的排名也不斷上升,穩定在閱讀類APP榜的前5名。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複盤一下,微信讀書這款產品是如何提升使用者留存的。
本文的運營覆盤將分三個維度進行:
新使用者的留存
老使用者的留存
付費使用者的轉化
針對每一部分,微信讀書團隊都做了較為精細化的運營。不過整體來說,都是圍繞著“內容”、“社交”這兩個點展開的。
新使用者的留存
微信讀書並沒有針對新使用者引導的動作,不過由於頁面設計簡潔,影響不大。針對首次登陸的新使用者,微信讀書主要採取了這樣三個策略:
一是贈書。新使用者登入微信讀書,可以在近百本書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3本,免費領取。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免費領書的福利環節相信是不會錯過的,小編挑書的過程就覺得津津有味,也藉此感覺很快融入了這款產品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是贈書幣。登入頁面很明顯的位置上,展示了新使用者被贈與多少書幣,且這些書幣可用來購買任意書籍。這一方面是利用“提供福利”的方式博取新使用者的好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時也是將使用者直接帶入到產品的商業模式中,讓使用者對產品的玩法有所瞭解,這等同於用福利的方式來做引導。相比於直接告訴使用者書幣可以購買書籍,這種方式顯然討喜很多。
另外,新使用者進入之後,只有在主頁面上往右刷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都在讀哪些書。試想一下,當你進入一款陌生產品,發現有自己認識的人也在使用,一定會有一種“超出預期”的感覺,進而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也會覺得親切。而微信讀書作為APP界的富二代,引入了微信的好友鏈,可以最大化這種效應。
換個角度來看,不僅是好友帶來的心理上的認同,能夠得知微信好友,尤其是自己很感興趣的好友都在讀什麼書,本身是一件存在著吸引力的事。
總結這些方式,我們會發現微信讀書對新使用者的策略中,既有“福利”的要素,也有“超出預期”、“引發好奇”的要素,這些都是能夠撬動使用者在退出APP之後,再次開啟產品的點。如果你也想要做新使用者的留存,也可以嘗試在產品設定上增加帶有這些要素的“鉤子”。
拿我自己來說,由於第一次領福利時,選到的書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也確實在一些碎片化時間會開啟看看。
這一點也啟發我們,在一般的運營動作如提供優惠券、提供折扣之外,也可以直接免費送“貨”,讓使用者在一定的產品範圍內選擇想要的商品,和第一次購物時的商品共同郵寄等。對於那些暫時並沒有直接購物目標的使用者來說,這種措施會更有吸引力。“這個社羣還有我的一件東西”——這種想法也會加深使用者對產品的印象。
老使用者的留存
我們先來看看微信讀書這款產品的核心業務邏輯。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微信讀書的核心業務是圍繞著“內容”展開的,也就是說,使用者在站內的主要需求是閱讀到有價值的內容。同時,使用者之間的社交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與一般的閱讀類APP不同的是,由於引入了微信的社交鏈,一個微信讀書使用者所面對的使用者分為了“(微信)好友使用者”和“陌生使用者”。
微信讀書的使用者留存策略事實上也是基於業務邏輯展開的,我們把使用者留存分為“內容留存”和“社交留存”分別來看,微信讀書在這兩個層面上是如何做運營的。
內容留存
作為一款閱讀類APP,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就是核心業務,在這點上做的好,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產品對使用者來說才有價值,自然也可以提高使用者的留存和活躍度。而如何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要涉及到內容本身,包括內容的豐富度、深度等,也要涉及到內容和使用者之間的精準匹配。
1、核心內容的提供
微信讀書80%的推薦內容都是出版類書籍,以譯文和原版類書籍為主,主打深度閱讀。書籍總量大,對於習慣閱讀出版類書籍的使用者來說,想要讀的書幾乎都可以搜尋到。同時,微信也在不斷的拓展這自己的圖書品類,今年6月份,在2.4.5迭代的版本中,更新了漫畫板塊,增加內容的豐富度。
在每一種品類下,微信讀書都在嘗試著優化使用者體驗。小編最近收到內測的邀請,看到兩條更新:漫畫支援離線閱讀、漫畫互動體驗優化。
當然,這一方面看出微信團隊對漫畫品類的重視,也可以看出,在不斷拓品類的同時,也力爭在每一個品類上,發現並且佔領更多的使用者使用場景,提升閱讀感受。
2、二次創作內容的提供
閱讀類APP有個典型的特徵是,使用者不僅僅需要書籍,同時需要基於書籍的二次創作內容,如書評等。這部分內容在重要性和流量上都不會低於核心內容。二次創作內容如果能夠對使用者產生價值,也無疑會提高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意願。
今年4月份,在第2.4版本的更新上,微信讀書打通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當然,站在微信的角度,微信讀書成為微信公眾號沉積內容的一個分發渠道,為公眾號提供了另外的入口;站在微信讀書的角度來看,這種打通,為微信讀書提供了獨家且優質的內容,這極大的增強了微信讀書這款產品在“二次創作的內容”這一層面上的競爭力,換句話說,從內容質量和深度上看,微信讀書幾乎完成了對其他閱讀類APP的降維打擊。
閱讀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使用者在讀書過程中感到困惑想要和人交流,或者感到興奮、激動,甚至在頭腦中產生了很多衍生出來的想法,此時,能夠迅速的有基於內容的交流,對於讀者來說是強需求。
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無疑能夠完美的滿足這樣的需求。當然,在一般的閱讀類APP中,都會有UGC內容的生產,開闢空間讓讀者討論、交流。但是相比於臨時性的評論,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往往完成度更高,作為一篇文章來說,它更加完整和體系化,思考深度相對也更加深入一些。
3、內容精準匹配
優質內容是一部分,要讓內容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閱讀需求,需要精準地實現使用者和內容的匹配。
老使用者在開啟微信讀書APP時,有時候跳出的第一個頁面是“為你推薦”。這個頁面上有一行小字寫著“基於你的閱讀歷史計算 · 每日更新”,這說明兩件事,一是微信讀書的推薦是個性化的,基於歷史資料;二是每日更新,將精準度的程度最大化。
基於大資料的個性化推薦已經成為產品留住使用者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產品都受益於此。從“為你推薦”頁面的入口設定來看——開啟頁或是往右滑動一次即可看到,微信讀書對這種分發機制是非常重視的。
4、不定期福利內容
對於老使用者,微信讀書依然是會不定期的提供一些圖書的福利。在登入之後,官方會隨機的贈送一些書或者是書幣。這種不經意的驚喜同樣可以起到“超出使用者預期”的效果,這種效果往往會帶來好的口碑或自發的背書或傳播,小編認為是一個很聰明的運營方式。
而且送的書也是基於已有的書的種類推薦的,比如我在微信讀書上選過的第一本書就是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某次開啟就發現,被贈送了《查理二世》,看到之後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是自己很感興趣的,後續有閱讀,所以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一贈書的方式對老使用者的留存和促活也是很有效的。
社交留存
社交留存是另一種重要的能夠留住使用者的手段。由於引入了微信的好友關係,微信讀書的社交留存圍繞著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這兩個維度展開。
1、熟人社交
好友在讀
開啟微信的頁面,往右滑動頁面,就可以看到微信好友在讀什麼書。這相當於微信讀書團隊在藉助使用者個人(對其好友)的影響力,來實現使用者的存留。
讀書排行榜
排行榜的設定,是通過某種方式將已有的關係鏈整合,增強連結感。而更加重要性的是,這樣一種連結方式是具有“競爭性”的。而這種競爭性對一部分使用者來說,可以提升其持續閱讀的意願。
當然有很多使用者也並不太在乎這樣一份榜單,但可能會存在這樣一個場景:使用者想要利用某些碎片時間閱讀,正在幾款閱讀軟體之間猶豫,此時想起這個榜單,那麼這個點很有可能成為推動他們選擇微信閱讀的一個動因。如果一款產品中存在著那麼幾個“讓人在猶豫之中能夠做出選擇”的功能,也是很成功的。
“想法”
相比於微信朋友圈,微信讀書中的“想法”頁面更像是閱讀類APP的“人人”。在這個頁面上,使用者可以針對某一本書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直接發表想法,使用者可以看到這條狀態下的所有評論和點贊。
push
產品的push也是實現使用者留存和召回的一種重要方式,微信的push內容也分兩種。
一是,社交路線。它會在有新好友使用微信讀書之後,第一時間用push推送給你。如果說你恰好對某一位好友比較感興趣,或是對這位好友要讀的書很感興趣,這種形式的push顯然是很有效的。
二是,低價路線。關於書籍限時限免的優惠,或者折扣訊息的推送。對於對價格敏感的使用者,這種推送會更有效一些。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微信讀書是如何利用起微信為自己提供的社交鏈的。最初步的是:哪些好友也在、好友在讀什麼書,進一步是,好友對書的觀點和想法,最後通過排行榜的模式,將秩序引入無序的社交網路,建立新的連結形式,提高這個社交網路對個體的吸引力。
整體看下來,小編認為產品運營整體做的很好。但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思考下去,似乎還有精細化運營的空間:微信好友圈是強連結關係,朋友之間如果能有更多整合和連結的方式,很有可能會極大刺激使用者的使用,這個方向還可以繼續探索。
2、陌生人社交
微信讀書在陌生人社交這一維度上,同樣做了大量的運營工作。甚至可以說,相比於其他閱讀類APP,微信讀書在陌生人社交上更為獨特和激進。
開啟某本書的詳情頁,點選頁面的右上角,可以看到在今天有哪些人讀過這本書,他們讀到了哪裡,以及他們對這本書發表了什麼樣的意見等。在這裡可以找到有共同興趣尋找的同好,交流觀點。
一般來講,閱讀類APP的UGC內容主打歷史評論,但是微信閱讀引入了“時間”這個變數,只能看到今天閱讀同一本書的人的評論。表面上看,只是時間變動了,但站在使用者角度,這樣會更有社交感。也減輕了內容數量帶來的壓力——如果有幾千條評論,你能看到第幾條?微信讀書這種功能設定可以稱得上是“少即是多”成功實現的案例。
縮減了時間的同時,微信讀書在陌生人社交這個頁面上,增加了個人資訊的展示,包括微信頭像、性別、地區、一些個人簡介,讀到哪頁用了多少時間等,基本勾勒出此使用者的側寫。更重要的是,個人基本資訊不僅和評論內容處在同一頁面、同一級入口上,甚至位置明顯先於評論內容。
一般的閱讀類APP,基於核心內容的二次創作內容是實現陌生使用者連結的工具,其邏輯是使用者——UGC內容——使用者,但微信讀書的邏輯是使用者——使用者——UGC內容。再一次,我們看到了微信讀書團隊對社交的信任和重視,這種產品邏輯背後實際是認為,對其他使用者的瞭解與信任會激發使用者生產和消費內容的願望,而非相反。
這很有趣。微信作為一款幾近於基礎設定級別的應用,收集了海量的資料後,在它的另一款產品下,用功能設定表達了它對當代人與生活的理解。
這種設定的結果,尚沒有資料能夠支援分析。不過從小編的經驗來看,如果今天有30個人和我讀了一本書,我是很願意花一些時間看看他們在說什麼的。
付費使用者的轉化
微信讀書的主要商業模式是使用者購買電子書及部分聽書服務的分成。
從普通使用者轉化為付費使用者,微信讀書採用的最主要的轉化路徑是,開放書的一部分,通常是前幾章供使用者免費閱讀,如果使用者被書的內容吸引,自然會購買全書。
圍繞著付費模式,目前在站內會有一些小的設定,如分享書籍可獲得書幣等。這種玩法在未來還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例如可以通過完成更多種類的任務獲得書幣,如閱讀指定書籍、寫書評等,通過“完成任務------提供書幣福利”來刺激購買,相當於變相的促銷。當然目前微信讀書尚未採取這麼複雜的玩法,保持了產品內部“較輕”的氣質。
順暢、簡潔的轉化路徑可以提升付費使用者的轉化率,而相比於普通使用者,付費使用者顯然有更高的忠誠度。
以上就是為大家總結的微信讀書如何提升使用者留存的分析。這麼多閱讀類的APP,你最喜歡哪一個,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
本文由三節課(ID:sanjieke01)原創釋出,授權網際網路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