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群做營銷(什麼是社群營銷?怎樣做社群營銷)

自打“私域”這檔子事情成為網店的熱議話題之後,“社群”就變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營銷手段了。尤其是粉絲經濟、網紅經濟托起的直播帶貨、短視訊營銷矩陣的技能火爆之後,內容營銷、社會化營銷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很多人發現高大上的理論很能說服人心,短視訊、直播的瘋狂讓我們見到了威力,看看手頭剩下的資源,好像也就是“社群營銷”比較容易入手。因為,掃二維碼領取紅包;加個好友;塞群裡,然後就可以形成社群了。接著,發廣告、給激勵、引導裂變、返佣金,這不就把“社群”的威力發揮出來了嗎?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早點洗洗睡吧!因為,“社群營銷”不是這麼玩的!

“你為什麼要建設社群?”得到的答案,一般分以下幾種:有了社群,就能夠讓消費者幫助傳播口碑;建設了忠實的使用者社群,就可以得到粉絲紅利,把聲量轉化為銷量;競爭對手也在做,所以我們也得做..............

哎!“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建設社群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一個龐大而且忠誠的社群,當然可以產生強大的傳播力量,但是這裡也涉及很多“為什麼”你都想明白了嗎?

使用者為什麼要轉發有關品牌的內容?使用者為什麼要持續不斷地關注品牌?使用者為什麼要自發地為品牌發出內容?

“可口可樂”在微博的官方賬號只有50多萬粉絲,而並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幾百萬、上千萬。你憑什麼有勇氣說:你的官方賬號能有百萬粉絲?

“蘋果”的產品幾乎家喻戶曉,但是,你關注過“蘋果”的官方賬號嗎?蘋果沒有在任何一個社交媒體上開設官方賬號,所以你肯定也沒有關注過它的賬號。簡單而言,蘋果沒有主動去建設社群,但是它的社群之大,堪稱世界第一。

“社群”不是建設出來的,是因為某個事情、品牌、產品、個人,值得大家去關注,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在產品、服務、定價、銷售渠道、推廣等各個營銷層面上,能夠引發使用者產生UGC,讓他們為品牌主動聲音,而並不是品牌自己勉為其難地想內容,然後還要找意見領袖幫忙傳播。

吸引相關度高的人群成為粉絲,而不是單純追求粉絲數量。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覺得“粉絲數量”這個顯性的指標很重要,那就去買粉絲唄!其實一點兒實際意義都沒有。

噴了一頓,吐完槽。其實,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也發現了這些問題。接下去,就得想想辦法怎麼來解決問題了:

什麼品牌定位、人設打造、內容匹配、營銷工具之類的知識點,網上搜尋一下到處都是,今天咱不聊這些,我相信這些東西你我都已經爛熟於心了。關鍵就是,這些知識點咱們都掌握了,為啥還搞不定“社群營銷”呢?營銷鏈路沒有錯;重點抓手也沒有錯;技能技巧運用也嫻熟;各項資源匹配也到位,讓我們一直繞在“怪圈”裡面的原因,其實是有三件原則性的事情,沒有從意識層面引起重視,從而導致一個接著一個的戰術勝利,最終帶來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略失敗。

有這麼三件事情,你必須從意識層面予以重點關注:

第一件事情:消費者是內容創造者

“信任”是交易的基礎,“群體”給每一個“個體”帶來的信任的安全感。消費者產出的購買體驗、產品功能特性、釋出照片、視訊,跟其他粉絲的互動,都是天然的UGC內容,天生就帶著“信任”的基因,容易喚起口碑和購買的行動。假如消費者不是主角,只是受眾,體驗感就會大打折扣,沒有很好的體驗就不會有可以引起共鳴的分享,社群營銷也無從談起了。

第二件事情:聆聽消費者

“得到一個差評,發個現金紅包,讓對方改評價”這種方式從某種角度而言,只是為了平臺的指標而運營,消費者的心聲你聆聽了嗎?他們的抱怨;他們的差體驗,你反思了嗎?你對產品和服務的一廂情願,你認為自己做了足夠的換位思考,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是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但是,消費者真正的反饋,你為什麼視而不見呢?產品和服務的改善和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用心聆聽消費者的需求所致。

第三件事情:讓消費者參與進來一起營銷

消費者行為洞察的能力再強大,你擁有再多的資料也比不上讓他們參與進來。與其猜測消費者的需求,不如直接讓消費者直接參與。通過社群營銷的活動,讓消費者決定生產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其實就是讓消費者參與到營銷規劃中。“小米”的案例已經被用“爛”了,如果真不知道雷軍是怎麼帶著最初的那些粉絲做到今天的“小米帝國”的,那麼去網上搜一下吧,我就不多費口舌了。你的種子會員和超級使用者,難道為了“裂變”而存在的嗎?如果一群為了“返傭”而圍著你的人,我覺得“羊毛黨”的可能更大!用真心愛別人很難,但是“愛”自己參與建設的事情就很容易!

以上三件事情,從意識層面牢牢記住,然後,去一一檢查自己的營銷鏈路環節中,有沒有違反這些原則的。還是那句話,我相信你的鏈路沒有錯;我也相信你的節點沒有錯;我更相信你的技能技巧很嫻熟,或許就差這三條原則了:1、消費者產出內容比自己產出重要;2、真正的去聆聽消費者的心聲;3、讓消費者充分的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