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靠什麼盈利模式(小米盈利模式)
編輯導讀:從推出米聊和MIUI系統,到做盒子、做手機,小米從一個小公司一步步成為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IoT企業。小米是如何做到的呢?本文作者對小米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展開了分析,與大家分享~
一、商業模式的成功在於解決商業問題
中國核心的商業問題是商業效率低下,任何一件東西都要經過很多層,賣到消費者手上的時候產生很高的溢價。在分析拼多多商業邏輯這篇文章做了相關分析(爆款打爆低價,消費端倒逼供應端,“簡單、粗暴”,帶你解讀拼多多的底層商業邏輯!),本篇文章不再詳述。
1. 網際網路獲客成本高
移動網際網路的核心競爭就是獲客成本的競爭,獲客成本越低,企業就越有競爭力。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競爭的加劇,獲客成本從最初的幾元攀升到現在的幾百元,還有繼續攀升的趨勢,而且最可怕的是使用者對這種獲客成本絲毫沒有感知。
小米招股書中披露的獲客成本:
二、小米的商業模式創新
小米把自己的商業模式定義為“鐵人三項”,即硬體 新零售 網際網路。
小米將所有的過程最大限度的壓縮,壓縮完以後把所有成本用來做產品研發、做產品,所以初期的小米不投任何市場廣告,而是自建網站賣手機,廣告費全部省掉,做到了零渠道預算,然後成本定價。
- 儘可能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這是小米供應鏈的核心特點。通過資訊科技,小米直面最終客戶,高效實現了產品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三流直達。小米銷售產品,客戶從小米商城網上下單,產品從小米的倉庫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沒有中間環節;
- 消費者下單付款後,資金直達小米,不會停留在中間環節,因此資金週轉率高是小米模式的一大特點;
- 消費者收到商品之後,可以直接聯絡小米客服、論壇討論、商品評論區留言等,避免中間人傳遞資訊造成的延遲與失真。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做硬體研發,還必須要做零售,極大提高中間效率。
做產品成本定價,做零售銷售產品,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是會產生新的問題:公司不掙錢甚至虧損。“低價優品”一般意味著公司成本更高,利潤更低。對很多企業來說,僅靠低利潤來維持公司的運轉將會十分困難。因此,“價格痛點”的實現需要企業其他行為做支撐,才可能獲得持久的使用者增長。
小米嚴格限制了自己的毛利率,希望毛利率越低越好,公司不賺錢就很難僱到優秀人才,很難找到投資,很難持續。
從商業上講,一個公司不掙錢是不可持續的,按照傳統硬體企業的玩法則會普遍採取“以量取勝”,通俗地說就是“薄利多銷”,即在單個產品利潤低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擴大銷量來形成規模效應,取得總體上盈利的增加。
如果不做網際網路服務,小米跟一個標準的硬體公司一樣,在嚴格限制毛利率的前提下,公司很難獲得持續發展。
低價如何做增長:以量取勝、模式創新、降低成本。
硬體不賺錢,靠服務和增值賺錢,砍掉傳統的線下渠道,靠電商直銷渠道,以社交媒體為核心“口碑為王”。
低價優品解決使用者痛點,獲取使用者增長,然後通過高附加值服務費用盈利。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只有使用者的增長並不叫使用者增長,而是有價值的使用者增長才是真正的使用者增長。
屬於典型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羊毛指的是利潤,狗指的是消費者、使用者,而豬則指的是廣告商或投資者。“硬體免費”的本質是建立跟使用者的強連線,要麼通過軟體,要麼通過粉絲,要麼通過硬體生態。
手機、電視已經是“硬體免費”大潮的主力軍,它們的底氣就在於可以通過軟體、內容收費,即“吃軟飯”。但是,怎麼能驅動使用者的強連線呢?就靠一個關鍵點:口碑。
作為一家硬體公司,做高品質的產品需要高成本(好的設計師、優秀的工程師、頂級的元器件及好的加工廠),賣一半的價錢,這在商業上是不可行的。而商業模式一定是閉環的,小米如果不做網際網路服務,公司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三、小米商業模式畫布
1. 重要合作
- 供應鏈公司:原材料供應商、生產製造商
- 生態鏈公司:華米、極米
- 第三方電商:京東、淘寶、拼多多
2. 關鍵業務
- 硬體生產製造:手機、智慧硬體
- 新零售:線上網店、線下門店
- 網際網路
- 實業 投資(用生態鏈完善產品組合)
3. 核心資源
- 以社交媒體為核心的“口碑為王”
- 硬體低成本獲客(爆品)
- 鐵人三項組合拳,很難複製(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
- 知識性資源:智慧財產權、專利、使用者資料
- 團隊
- 資本
- 以手機為核心:手機周邊、智慧硬體、生活耗材
4. 價值主張
做撼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5. 客戶關係
自助服務:官網、線上電商、線下門店、客服
社羣:使用者論壇,米粉文化,和使用者交朋友
6. 渠道通路
- 砍掉傳統線下渠道,電商直銷
- 自建渠道: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
- 第三方渠道:京東、淘寶、拼多多
7. 客戶細分
大眾客戶
8. 成本結構
- 原材料及製造成本、研發分攤成本、市場推廣及廣告成本、銷售及渠道成本
- 小米商城、小米有品
- 淘寶、京東、拼多多
- 小米之家
- 物流成本
9. 收入來源
四、小米商業模式詳解
1. 小米爆品模式
一切生意的本質都是流量,爆品是流量獲取成本最低、價效比最高的方式,也是打爆市場的核武器。小米爆品是小米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小米商業模式的產物。
小米最早的產品是手機,不過雷軍反覆提到一件事就是小米做的不是傳統手機,而是網際網路手機,還特別強調網際網路手機鐵人三項:硬體、軟體、服務。
- 硬體自然是指手機硬體;
- 軟體是指作業系統,小米叫MIUI;
- 服務是指各種應用,今天叫App。
把網際網路手機三部分分開,移動網際網路這三大產業鏈都有巨大的成長機會。
小米做手機最早做的產品其實不是手機硬體,而是即時通訊軟體米聊,作為中國第一款基於手機端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米聊一開始發展得很不錯。很可惜,不久之後騰訊張小龍在廣州推出了微信,開啟了“搖一搖”狂跑模式,米聊被迅速超越。
後來,小米推出了基於Android(安卓)的MIUI系統,由於原生Android太過難用,良好的人機互動讓MIUI系統成為極客們的首選。他們將自己基於Android的HTC手機、摩托羅拉手機等刷成MIUI系統,這也成為當時的一股風潮。
2011年,小米手機正式推出。憑藉移動網際網路的巨大風口,前期米聊、MIUI系統積累的使用者口碑,以及雷軍的個人影響力,當然還有小米手機1999元的價格優勢,小米手機橫空出世,成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小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時間“雷布斯”成為各大創業者的偶像。小米一直堅持自己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而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
2. 網際網路公司最主要的特點
網際網路公司衡量公司大小的第一因素是使用者數,阿里巴巴的目標聽說是27億使用者,騰訊依靠微信、遊戲等圈了十幾億使用者,用百度搜尋的人也是以億為單位來計算的。
小米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就是使用者,圍繞使用者打造整個小米商業模式。小米堅持自己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就是想盡辦法把使用者量做大。50億使用者量是雷軍提出來的一個期望,或者說一個夢想,只靠手機一項業務肯定是不行的。
沒有一家手機公司可以做到擁有50億使用者,三星不行,蘋果不行,小米也不行。所以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新的策略。小米的策略就是賣手機周邊產品和使用者需要的產品。
小米商業模式2.0這張圖,就是小米的發展軌跡圖,也是小米不斷拓展使用者的增量圖。
小米從米聊及MIUI系統開始,就獲得了百萬使用者,後來通過做手機,獲得了上億的使用者。
小米做盒子、做電視,是為了獲取家庭使用者,而路由器是使用者上網的第一個入口。小米網是當年手機產品的副產品,但是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三大電商(現已被拼多多等超越),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電商使用者入口。
後來,小米開始做生態鏈產品,比如手環、充電寶、耳機、插線板,將很多不是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的使用者也圈了進來,使使用者群體迅速擴大。小米又通過和淘寶、京東合作,將那些使用者群平臺的使用者轉化成小米的使用者。
通過這樣不斷累積,小米的使用者數快速增長。到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MIUI月活躍使用者為2.61億,智慧電視及小米盒子月活躍使用者為2070萬,IoT平臺連線裝置數高達1.71億,小愛同學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4550萬。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小米模式的魅力。它擁有多維度獲取使用者的能力,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手機使用者,同時也成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IoT企業。
企業要正常運轉下去,光有使用者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利潤。有了使用者卻不能變現的商業模式不是好的商業模式,小米怎麼獲取利潤呢?
第一個數字,就是月活躍使用者MAU,也就是每個月有多少使用者在使用我們的產品。
以小米手機為例,小米2019年第一季度的季報顯示小米MIUI的MAU是2.61億,那麼每天有多少使用者在使用呢?做一個簡單的推測,由於手機使用者活躍率很高,月活躍使用者除以2,那麼DAU(日活躍使用者)就是1.3億。僅做推測,不是小米公司的真實資料。
第二個數字,就是每天每個人使用手機的次數。
這個數字很有意思,不管使用者打電話、用微信、看視訊,還是購物,只要使用一次都計算在內。其實讀者自己也可以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使用多少次手機。據統計,中國每個手機使用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機150次。
第三個數字,是廣告單價,也就是說如果每次開啟頁面的時候都是一個廣告,那麼每次廣告彈出的單價是多少。
這種廣告是怎麼收費的呢?最普遍的就是CPM,即每千次展示收費。一般來講,開機廣告比較貴,可以收到30~50元,當然每個應用差異很大,有的只能把CPM做到幾元。我們這次算高一點,算50元吧,那麼折算到每一次就是5分錢。把三個數字相乘,每天1.3億使用者,每個使用者每天使用150次,每次廣告費用為5分錢,把三個數字相乘:1.3億×150×0.05 = 9.75億。使用者量越大,就越有機會變現,而且隨著使用者量的增加,利潤也是驚人的。
當然,不是隻有開機廣告這一種變現模式,手機裡有很多應用,比如瀏覽器、應用商店、視訊等,都是可以運營的,也都是可以獲取收入的。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小米通過把硬體做好、利潤做低來獲取使用者,然後獲取網際網路流量,最後進行網際網路變現。從這個邏輯來看,小米賣硬體是為了獲取使用者,真正的利潤來源於網際網路變現,這才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核心。
3. 商業模式的巧妙之處
(1)獲客成本
2017年年底中國境內已有137家小米之家,企業獲客已開始從單一渠道向覆蓋實體店、電商、移動端和社交媒體的全渠道零售體系轉變,如何進一步藉助網際網路和新技術以實現線上線下聯合獲客創新,也已經成為電商營利的關鍵。
小米的商業模式把這種獲客成本補貼到硬體產品裡去,由於硬體是使用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價格也會明明白白顯示給使用者,再加上傳統企業的利潤來源於硬體本身的毛利,自然會將成本加到產品的價格中,而小米的獲客模式,將賣產品這種行為視為一種成本,這就決定不僅產品本身可以不要利潤,公司還可以進行部分補貼。
這樣一來,和傳統產品相比小米產品的價格自然就低了很多,使用者對這種價格差異會很敏銳地感知,因此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這種多維度差異化競爭模式,讓傳統企業在價格方面徹底失去話語權,從而丟掉市場主動權。
(2)從小米的招股書上來看
小米通過硬體獲客,獲客過程本身是盈利的,而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獲客成本高昂。小米的硬體銷售部分毛利率約8.5%,淨利率估計在2%左右。相較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小米硬體獲客環節具備兩大優點:
- 網際網路公司通常花費大量營銷費用建立並挽留使用者群。根據小米招股書提供的資料,全球幾家市值在150億美元以上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獲客成本均在15美元/人以上。而小米的獲客是沒有成本甚至貢獻利潤的。
- 硬體獲客的天然屬性決定了使用者存量度高、粘性強、活躍度高。後續轉化的能力強。在下一節詳細闡述。
4. 小米商業模式的競爭壁壘
(1)在硬體方面
小米手機的競爭對手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等企業,這些在該領域都是巨無霸,小米作為一個新軍,穩居全球前五,甚至多次衝到前三。客觀來說,今天電子產品行業競爭最激烈的一定是手機。現在手機行業的趨勢,前五名已經佔據80%以上的市場。也就是說,手機市場的頭部效應已經非常明顯,後面的企業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了。
(2)在新零售方面
儘管新零售提出來才幾年,可小米麵對的競爭對手都不是泛泛之輩,中國的新零售市場幾乎已經被騰訊系和阿里系瓜分了,小米能在這樣的夾縫中分得一杯羹,實屬不易。
小米利用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建立起了強大的新零售平臺,無論是線上的小米商城、小米有品,還是線下的小米之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小米產品的良好口碑使它在淘寶、京東等平臺上也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成為其他新零售平臺重要的流量商品。
京東6·18、天貓雙十一,小米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可以說,小米在新零售賽道上也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績。
(3)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
這個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首先BAT經營多年,已經建立起巨大的優勢,現在又加上頭條、美團、滴滴,這些都是估值百億或千億美元的公司。小米的優勢就是把網際網路服務內建在硬體產品中,從使用者習慣上講,換一個手機應用簡單,換一個硬體相對來說成本較高。
一部手機使用時長為1~2年,一臺電視的使用時長為5~10年,這種硬體的黏性使小米具有了一個先天優勢。同時,小米又是從米聊、MIUI系統等各種服務開始起步的,在手機應用服務方面有很多獨到的優勢。
尤其是極具特點的MIUI系統,其人機互動和使用者體驗是整個手機行業的標杆,擁有巨大的粉絲群。所以,小米服務至少在自己的使用者群裡還是有很好的口碑的,利用這種服務和口碑,小米就搶到了網際網路服務的流量入口,從而得到了網際網路變現的基礎。
(4)線下坪效高
小米的線下渠道包括小米之家(自建自營)、小米專賣店(他建自營)、小米授權店(他建他營,縣級以上)、小米直供點(他建他營,縣鎮市場)等形式。
小米之家是小米線下高效零售的主陣地,擴張勢如破竹,截至2019年2月,大陸小米之家/專賣店已經接近600家,小米授權店已經達到了1100家,而小米直供點目前滲透到全國560多個縣區。零售額公式簡化為零售額=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小米形成了一套可複製的高坪效”打法”。
綜合來看,小米之家的高坪效勝在流量和轉化率,但客單價並不佔優。超高的流量和轉化率背後,有小米富有活力的產品組合和極致價效比的價值主張作為支撐,尤其是小米以消費電子和家用電器為主的核心產品池,對產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者:簡約,公眾號:簡一商業
本文由 @簡約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