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那些器材減肥最實用(去健身房不知道器械怎麼用怎麼辦)

在比較正式開始健身之前,筆者自己悟了一段時間之後比較信服的一句減肥公式是“減肥=消耗量-攝入量”。

不過,在進入健身房開始比較常規的開始運動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公式有些偏頗,並且哪怕是之前對於“管住嘴,邁開腿”這句口號也感覺不怎麼完整。

下面我努力將我最近幾個月下來,對於這件事情的一些新的認知儘量比較完整的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第一個認知:想要減肥,你至少要嘗試一下報個健身房這種方式。

9月份筆者瘦了大概8斤左右,感知最明顯的是肚子癟了很多。所以十一回老家後,一說到瘦了這件事情,好幾個親戚朋友第一句話就是——你吃了啥?每次都問得我三臉懵逼。

實際相比之前零零散散的一些減肥措施,這次我只做多了一件事情——開了個健身房的季卡,然後那個時候是健身的第二個月。

我覺得一直立志要減肥的人,至起碼要嘗試一下開個健身房的卡:

  • 開半年或者一年可能比較會浪費,但是可以先開一個季卡;
  • 建議開公司附近的,下班後先去健身然後再回去,這樣極大地避免了回到家就不想出門的情況發生。

結合這兩點,我覺得像筆者這樣比較懶散抗拒運動的人,都能夠養成比較好的運動習慣。

第二個認知:健身房練什麼,要請教練嗎?

筆者在此次之前完全沒有去過健身房,這種一般辦卡之後都會被“賣”給健身教練,筆者也不例外。

不過筆者比較摳門,在教練帶我做完體測談減脂規劃、談價格的時候打了退堂鼓——因為價格確實不菲:1個月的私教課要4000左右,3個月完整的健身教程下來要1萬2。

然後我就在健身房跑了1個月的跑步機和橢圓機,然後慢慢接觸器械的訓練——看著別人練加上網上找的一些有限的圖文教程。不過有兩次被兩個不同的教練給打斷了:

一個教練是在我蹬腿那個器械的時候,告誡我腿不要蹬直了,要不然膝蓋容易費。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可能會傷身;

一個教練是我在做仰臥起坐的時候,指點了我好幾個錯誤:

  • 手不能抱頭(放耳朵處或者交叉在胸前),後來我自己慢慢練的時候也是發現,如果手抱頭的話,負荷超級大,做不了幾個;放胸前的話,輕鬆三分之二不止。
  • 要用腹部發力,不能用腰部/臀部/腳部發力,要不然就對於腹部肌肉的鍛鍊效果就打折很厲害。

第二個教練讓我建立了很深刻的認識——在健身房做力量訓練的時候,是真的要找專業的人指導一下。也就是說——找教練給你私人訂製運動計劃、飲食計劃可能沒有多大必要,但是找教練帶你熟悉器械是真的很有必要,要不然真的很容易傷身或者起不到健身作用。這種一般也是幾節課就夠了,相比較找個教練全程陪練開銷小很多了。

然後順便也讓我很清晰的瞭解到開頭那段兩個公式的偏頗之處——健身訓練分兩大型別:一大型別是有氧運動,一大型別是力量訓練:

如果只做有氧運動的話,並且輔以節食的話,短時間內確實容易立竿見影的瘦很多,但是也很容易反彈——因為新陳代謝沒有練上來,每天非健身運動狀態下的消耗量很低;

有氧訓練和力量訓練搭配著來才能起到更穩定的健身效果——所以才會說之前的減肥公式是偏頗了,而所謂管住嘴邁開腿其實也具備全面的指導意義。

第三個認知:什麼是有氧訓練,什麼是力量訓練

  1. 有氧訓練的型別主要是讓你感覺出汗多、心率加速等的訓練,比如很典型的跑步、跳神、橢圓機、動感單車等;
  2. 力量訓練主要是牽涉到“用力”的訓練,比如各種器械鍛鍊,另外就是像筆者這種弱雞做俯臥撐/仰臥起坐是力量訓練,大佬做這兩種運動可能就是有氧熱身。

對於筆者來說,運動主要是為了減脂,尤其是腹部脂肪。但是我看了下,健身房裡面其實更多的人還是為了塑身——練肌肉。減脂我目前的經驗還是有氧訓練為主,力量訓練為輔將個人的新陳代謝水平練上去;塑身不需要我這個完全還沒做過打算的人多說,是力量訓練為主,有氧訓練作為熱身了。

不管是有氧訓練還是力量訓練,每次都是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並且都是有負荷的要求。比如跑步有速度和坡度要求、力量訓練也有重量的要求。離公司近的健身房還有一個好處是——運動過程中不會讓你匆匆忙忙想要趕緊結束,期間的時間過得還是不快的,運動完給我們留下的晚上時間還很多,基本上不會耽誤你要做的事情的。

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覺得不妨先在健身房做半個月以上的有氧訓練熟悉一下場地先。作為過來人,剛進去確實是真的覺得有點懵逼的,慢慢才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鍛鍊的方法。

目前我在健身房的訓練模式是這樣的:熱身5分鐘 力量訓練10分鐘 跑步半個小時 橢圓機20分鐘。

因為跑完步感覺還沒做到位,所以才加了20分鐘的橢圓機。後續應該還會拓展力量訓練的時長,這個是真的很耗力氣,而教練也建議初學者先集中對一兩個部位進行訓練,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第四個認知:可以自學的“簡單又不容易”的有氧訓練

前面提到,最好是找個教練帶我們熟悉一下器材;

前面也提到了,進健身房之後可以先自己做半個月的有氧訓練。

前面沒提到的是,雖然像跑步、跳繩、踩橢圓機很簡單,但是牽涉的內容其實並不簡單,包括運動前、運動中以及運動後都是有一些講究的。比如:運動前要怎麼熱身、運動中要怎麼搭配著速度和休息來、運動後要怎麼拉昇。

相比較於比較難找資源的力量訓練教程,有氧訓練教程好找很多——尤其是對於華為手錶/手環,或者華為/榮耀手機使用者來說,筆者可以很責任的說:不用你去嘗試其他品牌的產品了,你本身就坐擁了幾乎最豐富的各種有氧訓練的視訊教程資源。

  1. 這部分資源一部分內建在了華為手錶上——比如熱身資源和跑步教程,手錶只要是帶揚聲器就能夠直接手錶端直接播放了;
  2. 一部分是放在了華為運動健康App裡,裡面有很多免費的,也有很多收費的。我對比過Kepp的教程庫,從數量和種類以及專業程度上來看,都沒法比。就更不要提其他更不專業的手錶品牌了。

第五個認知:不去健身房可以不?

對於有毅力的人來說,自己搞完全沒問題;對於看這篇文章看到這個地方的人來說,很顯然是像筆者類似不具備這樣的毅力。這種我覺得可以馬上行動去辦個公司附近的健身房的卡,開始動起來。

去健身房鍛鍊相比自己鍛鍊我覺得除了有專業的器材和有人指導之外,一個最關鍵的事項是——有這麼一個好的鍛鍊氛圍,就像你讀書需要一個好的學風。這樣鍛鍊起來才能堅持得更久。與其說花錢是買的跑步機、橢圓機、仰臥起坐器的使用費用,還不如說是買的這個鍛鍊的氛圍。

第六個認知:自己攜帶哪些裝備

一個是運動手錶

在運動的頭三個月,我測試過好幾塊手錶,並且相繼釋出到了網上:華為Watch Fit2、出門問問的TicWatch X Pro、華米的躍我GTR3 Pro/GTR4/GTS4、以及之前的榮耀手錶GS3以及測過的華為Watch GT3。

單就運動方面的表現來說,除了華米的GTR4/GTS4有一個專門打造的力量訓練自動識別模組具有很獨特性之外,其他不論是比資料準確性、資料監測維度、運動過程中的提醒、教程資源的豐富程度等,都是沒法和華為系的手錶相比,尤其是華為繫帶揚聲器的手錶。

我自己每次運動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跟著華為Watch Fit2進行熱身;然後去做一些力量訓練,然後再開啟跑步機跟著華為運動健康裡的“跑步機~金字塔訓練”的教程跑步,跑完步跟著裡面的教程進行拉伸。

這種有熱身、有拉伸以及運動過程也是比較科學的進行著的鍛鍊,不論是安全係數還是效率,都是挺不錯的,很少運動完腿部肌肉會痠痛的。

單就運動方面的表現來說,我個人覺得我自己用的氟橡膠錶帶版的華為Watch Fit2是真的比上下500元價位段內的產品都要好的。產品功能很紮實,不是隨便糊弄你。

比華為Watch Fit2功能方面更強大的是華為Watch GT Runner版、華為Watch GT3 Pro以及Apple Watch S7/S8 Ultra等,價格方面當然也是要高的。對於像筆者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一塊華為Watch Fit2已經很足夠了。

一個是耳機

運動手錶之外,其它主要需要準備的裝置是藍芽耳機——可以是骨傳導、也可以是TWS耳機,跑步的時候其實一般都不會掉的。我自己本身有現成的華為FreeBuds Pro2和榮耀EarBuds 3 Pro搭配著使用,可惜的是後面這個掉了。如果大家要買一個配對運動的話,我覺得榮耀後來新出的EarBuds X3就可以了,只要200元出頭的價格。

其他裝備的話,可以買個跳繩——無繩的那種,可以放行李箱,這樣你出差或者不方便出門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跳繩這種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又不佔地方的運動來繼續保持訓練。

另外一個是可以買一堆輕一點的啞鈴,作用不是練手臂力量,而是跟著視訊教程(華為運動健康裡有)練拳擊,這是消耗量非常大的力量訓練型別。在家的話,可以通過手機投屏到電視機上跟著訓練。

對了,還有一個是手機。除了華為手機之外,其實還有榮耀手機可以選的——目前榮耀手機都是出廠預裝的HMS,裡面就包括華為運動健康,也是可以享受到和華為手機/手錶搭配使用的時候一樣的功能和教程資源的。這裡目前我比較推薦的榮耀手機是榮耀70,價格不高,但是在續航、螢幕素質、外觀、系統流暢度、拍照等方面都是挺不錯的,很輕薄並且256GB儲存起步。

對了,我日常攜帶的裝置是:華為Mate40 Pro 華為Watch Fit2 華為FreeBuds Pro2 水杯 運動毛巾。其中的手機、耳機可以替換,手錶不太建議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