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usb-c介面有什麼用(電腦usb-c介面是什麼意思)

近期,我入手了被稱為「豆子峽谷」的 Intel NUC8i5,實際到手價格 4000 元左右(不帶儲存的裸機價格 2300 元左右)。

它可能是目前最便宜的雷電 3 裝置。

花了一中午時間裝好主機和系統之後,我開始想象雷電 3 能夠為我帶來的便利與豐富的擴充套件性。

許多人提起雷電 3 就會想到外接顯示卡,於是我去京東搜尋了一下顯示卡擴充套件塢,然後找到了下面這款產品。

2599 的擴充套件塢,裡面沒有顯示卡。

雷電 3 的另一個重要特性就是 40Gbps 的資料傳輸速度,可以同時連線行動硬碟、顯示器等外部裝置,還能夠將多個擴充套件塢串聯起來……

以上產品的價格加起來與我手上這臺裝了 2TB 固態的主機價格相當,我是不會讓它嚐到甜頭的。

還好,雷電 3 能相容全功能 USB Type-C。

看了一眼,USB Type-C 的分線器價格就要良心得多。

那麼,相較於雷電 3 介面,USB-C 到底是什麼地位呢?

我給大家好好聊聊。

Q:什麼是全功能 USB Type-C 介面?

USB Type-C 介面是 USB 組織在 2014 推出的介面外觀標準。

與之前的 USB Type-A(也就是我們在電腦上最常見的那種介面)相比,該標準不僅體積更小,觸點更多;

支援正反插,不會出現好幾次插不進去的情況。

2015 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三代雷電介面(簡稱雷電 3),同樣使用了 USB Type-C 外觀。

更高的頻寬、可以連線外接顯示卡和顯示器等特點讓其他仍然使用 USB 3.0 等標準的產品顯得十分尷尬,所以促使了全功能 USB Type-C 介面的誕生。

全功能 USB Type-C 介面在原始資料傳輸標準的基礎上加入了 DP 視訊輸出以及 PD 充電等功能。

也就是說在傳輸資料的同時,還可以兼顧視訊線以及充電線的功能。

雖然目前還無法實現擴充套件顯示卡和更快的檔案傳輸,但全功能 USB Type-C 已經可以實現雷電 3 的大多數功能,並且價格更便宜。

一般來說,相關的擴充套件塢和充電器的價格都在 100-200 元左右。

全功能 USB-C 和雷電 3 相比,類似於 iPhone 11 和 iPhone 11 Pro Max。

iPhone 11 擁有與 11 Pro Max 接近的效能,但在顯示效果和攝像等方面差了一些。

但是憑藉較低的價格和可圈可點的綜合表現,iPhone 11 也成為了去年的「年度國民手機」。

而 USB Type-C,大概就是「年度國民介面」。

Q:全功能 USB Type-C 介面能做什麼?

「全功能」的加入可以通過一根線完成與顯示器、鍵鼠、外接儲存以及電源的連線。

初期 USB Type-C 的供電效率比較低,只能夠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充電。

隨著 PD 充電的發展,目前單根線材已經可以實現可達 20V5A 共計 100W 的電力輸出。

不僅能夠滿足大部分輕薄本甚至是遊戲本的用電需求,還為手機等產品帶來了更好的快充體驗。

綜合考量後,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開始加入全功能 USB Type-C,逐漸取代了其他介面。

因為它在兼顧充電、畫面和資料傳輸的同時,體積更小,可以幫助廠商將產品設計的更薄。

我最初和許多人一樣,認為這種做法「方向錯了」,並且會影響使用者連線外設。

但是在只用一個 200 元左右的擴充套件塢完成了網線、顯示器、電源、擴充套件塢、鍵鼠和 SD 卡等產品的連線之後...

全功能 USB Type-C 也是香氣十足。

Q:如何入手全功能 USB Type-C?

目前許多筆記本和智慧手機已經用上了全功能 USB Type-C 介面,具體情況可以去各家的產品官網瞭解,下面提供的表格僅供參考。

全功能 USB Type-C 一般需要搭配擴充套件塢使用,網上價位在 100 到 300 元左右的擴充套件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整體差別都不大。

例如這款,有線網路、HDMI、讀卡器、兩個 USB 和充電的版本,完全可以滿足我作為一個內容編輯的外設需求。

如果你想要實現 DP 視訊輸出的話,推薦購買 USB Tpye-C 轉 DP 的視訊線。

價格一般不到 100 元,這裡就不放圖了。

使用全功能 USB-C 的情況下,如果想要在家裡和公司各準備一套擴充套件塢的話,開銷大概在 300-500 元左右。

這個價格,大概是雷電 3 擴充套件塢的零頭。

倒不是說雷電 3 不好,而是...價格一天不降下來,雷電 3 都沒法替代全功能 US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