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訂購流量包失敗怎麼回事(辦理了流量包無法使用是什麼問題)

面對語音和簡訊業務的快速下滑,基礎運營商們都在紛紛研究對策,流量經營成為了行業共識。流量經營是對運營商數十年來經營模式的徹底顛覆,而眾所周知,流量經營並非單純的要依靠收取流量費來賺錢。

因此,到底是依靠流量還是依靠業務來賺錢成為了運營商的兩難。如果抓緊用流量來賺錢,那很多網際網路型的業務都發展不上去,結果成為了網際網路公司的盤中餐;如果變換思路希望通過業務來賺錢,可流量上去了卻沒拿到真金白銀的收入。運營商們就在這個框子中來回折騰,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運營商們都在學習網際網路思維,看著那些網際網路公司興風作浪很是羨慕,於是往往山寨其技巧,結果並不領會其內涵,造成東施效顰的結局。

運營商們推出的春節流量紅包並不成功

羊年春節是紅包的天下,各路網際網路諸侯利用網路紅包吸引眼球,對於移動支付場景建設和企業營銷佈局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運營商們當然也不想袖手旁觀,很多地方很多運營商都推出了流量紅包,雖然各自都有一些創新亮點,但基本思路都和搶紅包一個套路,使用者把流量分享出去供朋友來“搶”,搶到多少擁有多少,還可以直接贈送。

運營商們推出的流量紅包,如果不是去看運營商自己的總結報告,而是去社會上問問使用者的反響,一定是不盡人意。這些流量紅包活動既沒有引發社會的輿論追捧,更沒有讓使用者增加絲毫的使用好感,甚至連“佔了小便宜”的那點搶紅包的心理學體驗都沒到來。

應該說,網際網路公司的紅包,裡面是真金白銀的人民幣,這種金錢的體驗不需要換算,而運營商的流量紅包卻只是一種類似企業優惠的非典型貨幣,對使用者的吸引力自然不會強。

網際網路公司的紅包並非是一種社會福利,而是變相的營銷活動,他們送出的是金錢,收穫的是業務拓展,在你發紅包、收紅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已經開啟了這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應用,甚至還會充當這家公司產品的義務推薦者,讓更多的人加入使用者的隊伍。發紅包用了幾千萬甚至幾個億,這對於動輒要花費數元、甚至數十元才能獲取一個使用者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講,絕對是物有所值,還不要說這些錢多數並非自己掏腰包。運營商們顯然並沒有深度的思考,自己發的流量紅包能換來什麼?

網際網路公司絕不會拿自己的財源去發紅包

運營商是靠流量賺錢的,這是使用者的共識,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你送使用者多少的流量,都不會獲得“感恩”,也許能暫時性的提高使用者的流量使用量,可這些在春節期間的使用並不會轉移成平時的使用習慣,相反,因為這些贈送提高了使用者的期望,在接下來的平常時間裡,使用者的體驗會更加變差,對運營商流量費用高企的討伐會更重。

騰訊是賣QQ增值業務來賺錢的,是賣遊戲裝備來賺錢的,所以,騰訊肯定不會把這些賺錢的東西拿來充當紅包。阿里巴巴有各種產品,也不會拿來直接充到紅包裡發出去。這是原則,所有的商業公司都必須遵守的原則,把自己的核心產品頻繁的贈送,會讓自己無容身之地。

做過小生意,或者有做小生意的朋友的人都會有體會,一個賣冰棍的可以在買賣結束之後請你吃一頓大餐,但絕對不會當場一把一把的將冰棍送人。一般來說,對於任何人都一樣,收入和支出是兩條心理線,不能混為一談。

也許有人會說,運營商以前經常贈送使用者話費,或者直接贈送使用者語音時長、簡訊條數,這這樣的方法多年施行,效果很好啊。但是,我們可能忘記了,這樣做是有兩個前提條件的。

第一,那時候的運營商掌控產業鏈,其網路和業務融合為一體,語音也好、簡訊也罷,使用者都只是和運營商獨立接觸,運營商這種贈送只是一個“服務”,要說是營銷,也是為了完成KPI而進行的一種變相的“強制消費”。如今,運營商只是掌握著流量,大量的OTT業務大行其道,流量紅包成了用來打狗的肉包子。

第二,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語音時長和簡訊條數都是按月消費的,用不完會清零,多年形成的通訊消費習慣也默許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贈送只是一種特殊時期的消費額度。在如今的流量時代,流量不清零已經成為了慣例,繼續贈送流量顯得不合時宜。從以上的兩個角度看,運營商的流量紅包並非不可以發,而是現在還不到時候。假以時日,等到流量的資產化基本成型,流量銀行被社會廣泛接受,流量不僅僅是用來上網的簡單的計量單位,而是可以通過流量銀行來賺取、升值和消費其他商品的等價單位,流量紅包才是大行其道的好時機。

運營商在春節期間跟風網際網路公司發紅包,不拿真金白銀卻用自家的流量來裝填,最多隻能充當客戶保有的工具,根本與網際網路公司的紅包雨不是一個概念,結果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尋常營銷活動,甚至為以後的流量經營添亂。

首發於百度百家,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溝通交流請 @馬繼華 或加公眾號“北國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