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 edit人聲怎麼處理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你做的是音樂還是歌?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歌就不是音樂,我的意思是你要把歌和純音樂分開,在歌裡,人聲是絕對的主導。所以,正確的處理歌裡的人聲在整個歌裡佔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 軟體版本:
  • 軟體大小:
  • 軟體授權:
  • 適用平臺:
  • http://dl.pconline.com.cn/download/5043.html

現在,我們從準備工作入手,首先你得有一個像樣一點的話筒,千萬別相信別人說的一兩百元的話筒就能錄出專業的人聲。那些卡拉ok話筒尤為明顯,由於過分地誇大中頻段、而且往往為了不出雜音把高頻削掉了,這樣的話筒當然錄不出清晰的人聲,好多朋友在單獨用卡拉ok話筒錄音的時候覺得人聲還可以,但是做完整個音樂混縮的時候才發現人聲含混不清,不管怎麼弄都不好聽,就是這個原因。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剛開始用akg這樣的話筒的時候覺得很不習慣,認為噪音奇大,聲音發尖,其實對於人聲來講,我認為清晰亮麗的高音訊段非常重要,比如有一些流行歌曲本身混響較大,混縮時就非得再把高頻提升一點,要不然混響不夠,要不然含混不清,這就待後面再講了。我的建議是錄音時用耳機聽回送,基本上聽不到環境噪音和電流聲就可以了,當然專業一點的話筒阻抗比較大,沒有話放聽起來可能吃力一點,所以最好弄個話放或者弄個大功率耳機。

好了,提歸正轉。現在開始錄音!

現在做第一步工作,降噪

有人說了,降噪我會啊,選取一段噪音波形為樣本,然後再整體降噪唄,慢著,這個地方就容易出問題,首先你要聽一下噪音屬於哪一類?在人聲裡佔到多大的比重。看這個噪音取樣(圖一),這是一段人聲靜音時的環境噪音在COOLEDIT裡的噪音取樣。這段頻譜的噪音量實際上已經非常小,而且主要是非常高頻的電流聲,這樣的噪音是可以通過上述方法解決的,但是如果噪音的量比較大,而且參雜了許多中高頻的環境噪音的話,我建議你不要用這個方法,因為這樣會吃掉你的聲音,還會讓人聲產生吭吭巴巴的現象。所以我建議這個方法要慎用,而且取樣的時候儘量採最小最平直的一部分噪音。如果降噪完畢在人聲中間還有噪音啊、喘氣聲啊,我建議你直接把那一部分靜音,這樣儘管人聲裡還有一點噪音,但是被人聲掩蓋,人聲間歇時又是靜音,整個人聲就會聽起來比較乾淨。說一千道一萬最好是錄音的時候就把好關,儘可能的減少噪音錄入。

第二步,音量

音量也是人聲是否清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廢話)。

錄製完成一軌波形後,先看看波形的縱向大小,一般振幅在2-2.5左右聲音比較好。然後在混縮的時候用這樣的辦法判斷你的人聲音量是否合適:

把監聽音箱的音量關到最小,然後稍微開一點,這個時候因該只能聽到人聲比較清楚,其他的聲音都若隱若現,然後再開大一點,這時候可以聽到吉他、貝司泛音、嚓的聲音比較清楚,然後把音量開到一般狀態下,這時候鼓和貝斯清楚的鋪開了。然後把音量整個放到最大,聽一聽什麼東西錄爆了。實際上這是人的耳朵的聽覺特性決定的,先是接近人聲的中頻,然後是中高頻,然後是低頻。

做音樂和聽音樂的人不同之處在於,做音樂的人往往要試著聽清楚每個細節、每種聲音,但聽音樂的人往往只注意他想聽到的,所以在一首歌裡,人聲是一定要讓別人聽清楚的。試想你自己路過一家音像店,無意識的聽到了一首歌,你注意的是什麼?——是歌手唱歌的聲音。我認為合適的音量和混響是構成聲音清晰與否或者靠前靠後的重要組成。

第三步,壓限

完成了上面的一些工作以後,下面開始最重要的兩步工作:壓限和混響。

首先講壓限在人聲處理中的合理使用,如果你還不懂什麼叫壓限,那麼請你去看看胡戈的文章《動態大法》,簡而言之,壓限就是一個音量調節鈕,在你聲音太大的時候給你關小一點,在你聲音太小的時候給你提升一點,是你的音量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平均的線上。我常用的是wave3.0外掛包裡的rcl,但是通過試驗我發現wave3.0的多段壓限器c4更適合處理人聲。

這是c4裡預設的一個vocal的壓限值,大致你可以看出:縱向是音量值,在正負6db這個範圍內(紫紅色範圍內)是正常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進行處理。然後你可以看出橫向分出了4個區域,這才是c4的精髓所在----分段壓縮,事實上,有了c4以後,我已經很少對人聲在做什麼均衡處理了,靜態的均衡總是在這裡合適在那裡又不合適,調來調去非常麻煩,而c4的均衡和壓限一樣是動態的,而且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下面我著重講一下這種動態的均衡和壓限結合的好處。

先這樣講吧,假設你的作品裡有四個樂器,貝斯、吉他、鼓、鋪底絃樂再加你的聲音,從頻段來講,貝斯和底鼓在低頻段,高把位的吉他和高音區的絃樂在高頻段,然後及他的中音區、貝斯的泛音、絃樂的中音區、你的人聲都在中音區,這只是我們的劃分,事實上每種樂器混在一起的時候並沒有這樣明顯地劃分,往往在各個頻段劃分的地方重合了一大隊聲音,這樣的結果是各個樂器聽起來都不明顯,全部參雜在一起,一會兒聽不到貝斯了,一會兒人聲又蒙了。c4的作用就在於將效果分致於各個頻段,通過動態的壓限和均衡將各個頻段的聲音清晰化,比如說貝斯,通過處理,就老老實實的佔據了低頻,超過低頻的聲音就被壓掉了,這樣該是哪個頻段的聲音就在哪個頻段,大家相安無事,誰的聲音都清晰可辨了。所以我一般在最後混縮前要用c4處理(應該是梳理)一遍。通過這樣大概的解釋,不知道你有沒有一點認識,如果不太懂,沒關係,反正我們這次只講人聲的處理,看下面這個:

這也是c4的一個預設值叫pop vocal,你注意看看和上面那個標準的人聲處理有何不同?(像我剛才講到的,POP的人聲因為常常加很多的混響,所以為了清晰一般要將高頻提升一點點,因為在聲音裡高音的指向性最強,低音最差。)看那個紫色的區域!在3K的時候開始提升一直到16K,這就是一般人聲音的主幹部分(也是最清晰最好聽的部分)如果你錄的人聲是男低音或女高音,你可以手動把4k那個地方的灰色小卡子調整一下,然後相應的調節均衡的量,一般來說沒有固定的預設值,在我錄《生於七十年代》cd的時候,由於歌的風格和配器的不同,我調整的值也不同,《習慣》這樣重一點的東西,我把紫色部分整個拉下來了一點,高音區也不上調,和整個音樂配起來,人聲就融入其中了,而《凸凹》則相反,基本上就用了上面這個值處理,試想想如果整個音樂偏向中低頻,你的人聲尖利地在高頻是怎樣的感覺(除了刻意的音樂試驗),所以有人說總感覺人聲和音樂融不到一起,出了合適的混響度之外,這也是重要的原因。從mastering的角度來說,合理平均的將聲音分配到各個頻段,整個音樂才會顯得飽滿,你的工作就是將該去哪裡的聲音分配到哪裡,別叫他亂跑而已。怎麼樣,找出你的人聲檔案,自己聽聽你的聲音然後調整著看哪一段頻率是最動人的,對了,我建議你在CAKEWLK或SAM裡作為效果外掛使用,不要對音訊進行破壞性處理,否則做壞了後悔不說也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