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識圖打字的軟體(手機百度識圖怎麼用)
摘要:在手機上通過攝像頭識別外界事物,這樣的體驗像極了我們人的眼睛。
從 PC 時代到智慧手機時代,搜尋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需求之一。根據 CNNIC 的報告,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國搜尋引擎使用者規模有 6.95 億,其中手機搜尋更是達到了 6.62 億,佔比 95% 以上。
智慧手機的普及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讓手機攝像頭有機會實時識別外界事物。相應地,使用者的搜尋需求也越發多樣,搜商品、搜花草、搜英文,恨不得搜萬物。與傳統搜圖需要拍照、上傳、識別等一系列繁雜步驟相比,百度識圖前段時間展示的新技術,則使搜尋突破了「框」的限制,「動態多目標識別」與多樣搜尋場景的實現等將手機識圖能力進一步提升。輕鬆「識萬物」成為了對使用者而言,真正切實可行的體驗。
用手機攝像頭「識萬物」,搜尋品類更豐富
網際網路上的內容與資源非常豐富,只要使用者善於利用搜尋引擎,便幾乎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資訊。在百度 App,當使用者直接點選搜尋框右邊的相機圖示,對準想要搜尋的事物,不管是數學題、英文、條形碼,都能直接識別。
「識萬物」功能則更為神奇。使用者無需選擇識別物件的品類,直接拿起攝像頭即可識別大部分事物,例如鞋子、化妝品、雜誌、食物等。這些在生活中毫不相關的東西,都可以用百度 App 的「識萬物」功能進行識別。
目前,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識別多樣事物。翻譯 App 可以直接識別看到的文字、購物 App 可以識別商品,也有專門針對花草樹木的識別軟體。但使用者的一大痛點在於,人們通常需要找到對應的工具才能識別單獨品類的事物。
而百度作為一個綜合類的搜尋引擎,當然不會只把目標放在單獨的幾個領域。「識萬物」正是這樣一個綜合類的識圖引擎,在手機上通過攝像頭識別外界事物,這樣的體驗像極了我們人的眼睛。
動態多目標識別:變革性互動引領行業
「動態多目標識別」是百度識圖具備的一項獨特優勢,它突破性地應用了 Lens 技術,也更便於實現產品與使用者間的創新型互動。
移動端實時感知和雲端視覺搜尋使得 Lens 技術具備一種類人眼的視覺 AI 能力。應用這項技術後,開啟百度識圖,無需拍照,毫秒內便可自動掃描並鎖定鏡頭內檢測到的全部物體,即刻反饋「它是什麼」與「它背後的相關資訊」,讓使用者最大化實現「所見即所得」的資訊瀏覽體驗。
由於省去了拍照、上傳等步驟,百度 App 的識圖體驗變得十分順暢,使用者只要舉起手機對準要識別的事物,它的資訊就會即刻出現在手機螢幕上,點選即可檢視。
隨攝像頭的移動,百度 App 會在實時追蹤已識別的物品同時,識別新進入畫面的物品。使用者從而可以更快捷地利用百度識圖同時獲取多元資訊。
用視覺認知世界,一本移動的百科全書
百度識圖通過利用視覺識別能力,串聯起使用者旅行、購物、觀影等不同場景時產生的認知訴求,它能識花、識商品,也能識別影視劇資訊。
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藉助百度移動生態提供的資訊和服務,使用者還可進行多平臺比價、直接下單購買等後續操作。由此,使用者想要的資訊都自然聚合在一起,並且不需要事先選擇品類、領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而搜尋體驗也不再止步於單一的識別結果,獲取資訊更為豐富。
以生活中常見的數碼產品為例,百度識圖可以識別出品牌、型號、價格等資訊,還會給出購買連結,方便使用者直接下單購買。
另一個實用的使用場景則是識別各種化妝品、藥品上的包裝文字。很多藥妝來自國外,一長串外文,打字輸入頗為麻煩,使用識圖功能就簡單許多。識別出品牌和型號後,使用者可以直接通過 OCR 來複制包裝上的文字,方便進一步編輯。在該場景下,使用者也可以選擇直接進行文字翻譯,所有的有效資訊,在一個頁面就能全部獲得,無需其餘複雜操作。
當然,使用者的娛樂化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滿足。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看到人們在網上分享的書籍、漫畫、影視劇截圖,卻苦於不知其名。這時除了等待他人解答,使用者還可以選擇自己尋找答案,用百度 App 直接識圖。
對於一些熱門的影視劇、動漫,百度識圖還會顯示截圖所出現的具體集數。如果喜歡劇中的演員、角色,也能直接點選檢視,若有對應視訊資源即可直接跳轉觀看。
此外,百度識圖目前已經可以識別超過 1000 萬種物品,其中包含了 20000 多種植物以及上百萬種美妝產品。在此基礎上,百度識圖還支援超過 30 種場景的智慧判斷,可以針對被識別物品的不同,提供相應的擴充套件資訊和服務。
百度識圖的背後還有很多強大的技術,而通過百度 App 的「識萬物」功能,使用者感受到的只是簡單與便捷,這就是技術的最終目的。
隨著 5G、AI 技術、手機相機的發展,智慧產品在滿足使用者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開拓、延伸使用者需求。未來,手機識圖還將釋放更多能量。如果我們把目光放更遠,將這些能力從手機轉移到可穿戴裝置中,比如智慧眼鏡,也許未來就真的會出現像科幻片中那樣的場景,眼睛一掃所有事物資訊全部展現在眼前。
本文作者:劉丟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