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家裡的寬頻是多少兆的(怎麼查自己家寬頻多少兆)

家裡的頻寬是多少這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比較高階的話題了。大多數老百姓只要家裡接入寬頻的基本上都能隨口說出來自己家裡是百兆、三百兆、五百兆或者是千兆頻寬。這個問題還高階嗎?似乎是老百姓們可以朗朗上口的概念了。

但是,越是簡單的概念其實給大家的迷障就越多。如果不深究一下就成了烏龜排隊——大概(蓋)其(齊)了。寬頻給大多數的使用者帶來的其實也就是特別主觀的感覺,有的使用者覺得自己升級了網速,一下子看視訊不卡了覺得寬頻升級是值得的,也有一些使用者即便是從百兆升級到了千兆每月額外的再多花了幾十塊錢,也沒有覺得自己的網速快了,該卡的地方還是卡,該慢的地方還是慢似乎是花了冤枉錢交了智商稅。

再深究一些,你家究竟需要多大的頻寬,這就不一定是誰都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了。探究家裡的頻寬多大合適?說出來可能會讓大家吃驚。其實家裡每個用寬頻的裝置由50Mbps的頻寬就足夠了,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高。

以iN為例子:

例如iN這邊,如果需要線上聽一首歌曲的話,基本上8Mbps的頻寬就足夠了。要知道線上聽的音樂並不是普通壓縮的MP3,而是Apple Music的無損音訊。

如果是看4K HDR 60p這些相對高品質的流媒體

一般的情況下 80Mbps左右的頻寬已經完全可以支援了。

刷抖音什麼的,實際上5Mbps的頻寬也已經可以讓你刷得很流暢了。

至於打遊戲?如果你懂得一點點網路程式設計的話,你會知道無論遊戲中的畫面多麼絢爛,在遊戲進行的時候,你的電腦或手機和遊戲的伺服器上傳輸的資料也只有幾十Kbps,遠遠沒有達到Mbps這個級別。

有一次在出差,地方比較偏遠,沒有合適的網路,iN自己拿手機流量打了一下午的魔獸世界,大約玩了5個多小時吧,才消耗掉了不到100M的流量,這麼長時間的流量消耗均到每秒鐘也就幾Kbps。

所以,就一般的日常使用來說,我們在家裡的頻寬需求並沒有那麼高。這時候就有人在說如果下載呢?首先,高頻寬是有下載優勢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問題在於我們在家裡下載檔案其實已經是一個很小概率發生的事情了。

目前大多數可以下載到的影音檔案都可以在流媒體平臺上找到,在家放很多影音檔案如果不是作素材庫的話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真正合適的頻寬需求計算公式實際上是你家裡的網路裝置和客戶端數量乘以80Mbps再乘以0.75。

為什麼有這個計算方法呢?

例如在家裡有3個人 5部手機和1臺電腦,這基本上是很普遍的家庭數碼裝置擁有量了。但是有這些裝置,並不意味著這些裝置能同時高負荷地使用網路頻寬。

這裡面就有了現在很多應用的快取機制。往往在我們播放各種十分消耗流量的視訊的時候你會發現視訊的播放進度條有三個區域:

以企鵝的視訊為例,進度條紅色的部分是當前視訊的播放進度,也就是指示著你的視訊播放到哪裡了。整個灰色的進度條區域是進度條的一個背景,代表著視訊的總長度。在這兩個進度條之間還會有一個淺灰色的進度條,它代表著快取的進度。網路流媒體視訊的播放機制簡單地說就是,用1秒鐘的時間下載可以播放10秒鐘的視訊資料,在播放這10秒鐘視訊的時間裡,再繼續用很短的時間去下載後面的視訊資料。只要下載的資料量超過你的視訊播放速度就不會卡頓。

這個緩衝區的大小,一般都可以在視訊的除錯視窗中看到,叫做“緩衝質量”。同時你還可以看到下載速度這樣的指標,當達到一定緩衝質量的時候,下載速度就會將掉0KB/s也就停止了下載,將頻寬讓給網路中的其他使用者。

所以從理智上大家考慮頻寬需求往往就不會有太高的幾百兆的頻寬需求了,當然了這有點和運營商唱反調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運營商賣給你1000兆的頻寬,是給你一個能跑滿1000兆的許可權。這和賣給你一輛車,車的速度表可以表示的最大表速一樣。

有的車子最大的速度表刻度可以寫成260KM/時,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平均速度是40-50KM/時,即便到了高速公路上也很少超過180KM/時,如果長時間超過180,要想一想怎麼下高速了吧?汽車速度表上的260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成了哥們們互相吹噓的一個指標,頂多也就是——我的車可以開到260。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頻寬也是一樣,被運營商忽悠了一下,裝了千兆頻寬,也頂多是和哥們聊天的時候更有底氣——我家是千兆,到測速網站上能跑滿。但其實呢?例如iN家裡就是千兆頻寬,可是如果看一下頻寬的使用記錄:

最近24小時iN的頻寬使用量最高也就是10Mbps(5分鐘平均值),剩下的990Mbps其實都沒有用到。這些沒用到的頻寬,減去你實際應該使用的頻寬,之間的差價也就是運營商的純利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