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上型電腦顯示卡怎麼看配置高低
電腦顯示卡知識科普(筆記本篇以及如何看顯示卡引數)
筆記本顯示卡簡述
移動顯示卡,顧名思義,就是移動平臺上應用的顯示卡。由於移動平臺對空間要求較高,獨立顯示卡往往以整合到主機板上的形式出現,雖然看起來像‘集顯’,但這個是名副其實的‘獨顯’。因為,即使整合到主機板上,它也是以整體的形式被劃分在一個獨立區域中。也就是說,移動平臺只是將主機板PCB和顯示卡PCB融合在一起,省去了連線的插槽和金手指以及顯示輸出介面。集顯不同,顯示晶片不是獨立出現的,一般整合在主機板的北橋中(現在是整合在CPU中),一般沒有獨立視訊記憶體,這是和獨顯的主要區別。不過,現在筆記本也有DIY的趨勢,很多移動平臺也將獨顯從主機板中區分開來,變成了真正的獨顯,目介面為MXM,在準系統本中較為常見。
整合在主機板上的‘獨顯’(黑色區域為大致的顯示卡區域)
MXM介面的移動顯示卡GTX770M
筆記本顯示卡和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沒有本質區別,不過其核心確實不是一條生產線上製造出來的。筆記本核心側重低功耗低發熱,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核心側重高效能,故而很多筆記本顯示卡的頻率都很低。有些玩家喜歡將同引數的筆記本顯示卡超頻至桌上型電腦水平,這樣做其實很危險,筆記本顯示卡的供電比桌上型電腦顯示卡差很多,核心工藝本來也不是側重高頻高效能,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核心承受超出其範圍的負載,壽命大大縮短。不過也不是筆記本顯示卡不能超頻,只要保證超頻時不加電壓,溫度不超過機器承受的極限,這樣的超頻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何從顯示卡型號和引數簡單辨別效能的高低
初步使用軟體看引數
下面我們通過介紹GPU-Z識別引數來繼續介紹顯
上圖為某GTX770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截圖
別以為上面都是英文的,看不懂,其實每一項都有中文解釋,將滑鼠移至每項引數上就可以看到中文的介紹了,在此不再累述。
這些引數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引數有如下(圖示紅框標出的):
Name(顯示卡名稱)
GPU(核心代號)
Shaders(流處理器數量)
Memory Type(視訊記憶體型別)
Bus Width(位寬)
Memory Size(視訊記憶體容量)
Bandwidth(頻寬)
Default Clock(核心預設頻率)
Memory(視訊記憶體頻率)
Boost(可通俗理解為睿頻頻率)
視訊記憶體部分剛才已經講述,現在我來說明一下核心代號和流處理器。
核心代號就是指顯示卡的顯示核心(GPU)的開發代號。而所謂開發代號就是顯示晶片製造商為了便於顯示晶片在設計、生產、銷售方面的管理和驅動架構的統一而對一個系列的顯示晶片給出的相應的基本的代號。不同的顯示晶片都有相應的開發代號。
流處理器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還要上溯到2006年12月4日, NVIDIA在當天正式對外發布新一代DX10顯示卡8800GTX,在技術參數列裡面,看不到慣常使用的兩個引數:Pixel Pipelines(畫素渲染管線)和Vertex Pipelines(頂點著色單元),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名詞:streaming processo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流處理器(也有叫SP單元的,一個意思)它的作用就是處理由CPU傳輸過來的資料,處理後轉化為顯示器可以辨識的數字訊號。
流處理器多少對顯示卡效能有決定性作用,可以說高中低端的顯示卡除了核心不同外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流處理器數量,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就是NV和AMD的顯示卡流處理器數量不具有可比性,他們兩家的顯示卡核心架構不同,不能通過比較流處理器多少來看效能。同一代的顯示卡,可以用SP數量差距來大概估算效能的差別。
開普勒架構以後的顯示卡,增加了boost功能,使得其核心在較高負載下能在功耗允許的範圍內提高頻率,以提高顯示卡效能。GPU-Z上顯示的Boost頻率並非實際最高值,如果想要知道你的顯示卡到底能有多高的boost頻率,可以開啟GPU-Z上自帶的一個渲染,如下圖
開始後將GPU-Z選項卡切換到“Sensors”項,檢視GPU Core clock,即可瞭解該顯示卡最高boost頻率為多少
例如我的GTX770M,顯示為boost 797MHZ,實際為928MHZ
(PS:這裡提示一下,如果是筆記本顯示卡的話,GPU-Z想要檢視獨顯頻率需要對該程式右鍵,選擇圖形處理器--高效能NVIDIA處理器後,才能讓獨顯執行此程式,否則執行渲染的是核顯,無法檢視獨顯頻率)
根據型號簡單判斷顯示卡效能的高低
現在來說選顯示卡看引數的順序。
首先,我們可以看顯示卡名稱。名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顯示卡的效能優劣。
Nvidia顯示卡名稱舉例:GTX780TI
GTX為顯示卡版本,效能排序GTX>GTS>GT>G
以前的老型號顯示卡還有GS,GSO,GX2等,GX2為雙芯卡,GS低於GT,GSO高於GS。
TI為顯示卡名稱字尾,可能代表加強,也可能是減弱,效能排序TI>無>SE>=LE。有些顯示卡名稱後面還有M,這個是筆記本顯示卡代號。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顯示卡不好比較,但一般同型號桌面(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比移動(筆記本)顯示卡要好。有時候還有‘ ’號,代表對原顯示卡的改造,一般是更好,例如GTX260 >GTX260,但GTX460 不敵同頻GTX460,比公版的低頻GTX460強。
目前已經存在的字尾有TI, ,LE,SE,M,MX。MX是同型號加強版,效能有所提升。
放幾個典型顯示卡GPU-Z截圖
GTX780TI
GTX460 (官方有時候叫GTX460 V2)
GTX560SE
GT640M LE
GTX670MX
數字部分,第一位代表顯示卡系列(如果GT放在最後,那個系列的顯示卡比放在前面的顯示卡還老,例如9600GT比GT240老),第二位代表同系列顯示卡的高低端。主要看第二位數字大小。在第一位數字相同下,第二位越大越好;第二位數字相同,第一位數字越大越好,不過此對比對低端往往不管用,如GT440<>
GTX280>GT440
GTX280
不過還是在中低端上失效,比如
GT610
GT630
AMD(ATI)顯示卡舉例:HD7970
HD為顯示卡版本,現在A卡沒有什麼區別,統一用HD開頭。結尾的M也是代表移動版本
第一位數字代表顯示卡系列,第二位代表同系列顯示卡的高低端,第三位一般代表同核心代號不同規格造成的高低端(不一定非是同核心代號,例如HD677O和HD6790)。主要也是看第二位數字的大小。比較方法和N卡類似,第三位是最後考慮的因素。
現在AMD的名稱更新換代了,採用R5/R7/R9的命名方式,典型的為R9 290X,R9 M270。
R後面的數字確定產品的高低端,“M”代表移動顯示卡,後面的和上面講述的類似。
根據核心引數進一步判斷顯示卡效能高低
不過,看核心代號推測顯示卡效能優劣還是太淺顯了,很多時候並不準確。
因此,我們還要看核心代號和流處理器個數。
核心代號標示著核心的新舊有時候不同名稱的顯示卡核心代號一樣,有時候同名稱的顯示卡核心代號也有可能不一樣。核心代號決定著SP數量的最大值。
流處理器,SP個數肯定是越大越好,但比較的前提是核心代號相同或者核心代號都是同一系列的。A卡不好辨別是否同一代,但A卡目前不同系列直接比較SP數量也能近似得出好壞的結論,例如800SP的HD5770大於320SP的HD3870。但是如果只相差了200SP以內,就比較難辨別了,一般是新一代的顯示卡效能會更好,例如640SP的HD7770大於800SP的HD6770
對比A卡,N卡核心代號很容易辨別,同系列的核心字母相同,只要比較數字大小就知道核心優劣。但要注意,最後一位數字是越小越好,例如GK104的最大流處理器數量比GK106的最大流處理器數量要大。同系列可以直接比較SP數,越大顯示卡越好,例如192SP(GF106/GTS450,GF116/GTX550TI)弱於336SP(GF104/GTX460,GF114/GTX560)。不同系列顯示卡,同SP數量時,系列越老越好(即N卡SP效率是越來越低),例如96SP的9600GSO(G92)>GT240(GT216)>GT440(GF108),384SP的GTX560TI(GF114)>GTX650(GK107)
下面是相關GPU-Z截圖
另外,核心的新舊、高低還可以用GPU-Z上顯示的Technology(製作工藝),Release Date(釋出日期)和Transistors(電晶體數量)來確定。
比較完名稱和SP後,就可以看核心頻率了,肯定是頻率越高越好了。。。
核心部分比較完畢後,視訊記憶體的引數也是需要比對的。例如GT650M D5版,GT745M,GT740M GK208版,這三個核心方面流處理器個數完全一致,頻率方面GT740M最高,GT745M次之,GT650M D5最低。但實際上,效能卻是相反排布的.
裡面就是視訊記憶體引數的差異導致的。GT650M D5採用的是GDDR5視訊記憶體,頻率高頻寬大,比GT745M多了一倍多的頻寬。開普勒384SP還是比較吃頻寬的,所以GT745M顯然是被限制了頻寬導致效能縮水,最終不如GT650M的效能。而GT740M比GT745M還少了一半的位寬,根據頻寬公式可知頻寬又少了一半,效能急劇下降。根據以往的評測對比,同頻下這樣的削減位寬導致效能下降幅度達40%,也就是幾乎效能損失了一半,由此可見頻寬對顯示卡效能的發揮有多麼的重要。
(但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不同架構的顯示卡直接比較頻寬毫無意義,核心的能力首先決定效能的高低,頻寬只是能否限制核心效能而已)
以上的判斷,基本就可以讓你比較出兩個顯示卡的優劣了(只侷限於同品牌核心的,N對N,A對A)。不同品牌核心的比較,一般只能靠專業評測來一較高下,和CPU的比較是一樣的。
就介紹到這裡的,有補充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