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機制和pow機制(pos與pow的區別)

摘要: 想必,不少剛接觸區塊鏈的小夥伴,會經常聽到兩個英文單詞:PoW和PoS。所以今天,火鳥小課堂就來帶你瞭解下,PoW和PoS,到底是什麼。

是不是看起來都有些一頭霧水?最初聽到這兩個單詞,小編也是黑人問號臉呀。

所以今天,火鳥小課堂就來帶你瞭解下,PoW和PoS,到底是什麼。

PoW:做得越多,得到越多

PoW,是英文Proof Of Work縮寫,譯為:工作量證明。它是共識機制的一種。

用一句話來介紹PoW,那就是:做得越多,得到越多。

我們可以將它理解成一份可證明你做過一定量的工作的憑證,當別人通過檢視工作的結果,就能知道你是否完成了指定量的工作。

我們熟知的比特幣挖礦,採用的就是PoW機制。比特幣網路通過調節計算難度,保證每一次競爭記賬都需要全網礦工計算約10分鐘,才能算出一個滿足條件的結果。當有礦工找到了這個滿足條件的結果,便可認定全網礦工完成了指定難度係數的工作量。

再往細了說,礦工們在挖一個新的區塊時,必須對SHA-256密碼雜湊函式進行運算,區塊中的隨機雜湊值以一個或多個0開始。隨著0數目的上升,找到這個解所需要的工作量將呈指數增長,礦工通過反覆嘗試找到這個解。最先算出正確答案的節點可獲得當前區塊的記賬權,同時獲得新發行比特幣的獎勵。

而獲得記賬權的概率取決於礦工工作量佔全網的比重,如果佔比20%,那麼他就有20%的概率獲得獎勵。

通俗的說,PoW 的意思就是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多勞多得。

PoW 優點

◆ 去中心化 PoW將記賬權公平的分派到其他節點,得到獎勵的概率取決於貢獻的有效工作。

◆ 安全性高 如果有人想破壞系統,需要投入極大的成本。要想作弊,需要有超過51%的算力。當投入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時,作弊者就不容易作惡了。

PoW 缺點

◆ 浪費資源 挖礦這一行為,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比特幣已吸引全球大部分的算力,其它再用Pow共識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很難獲得相同的算力來保障自身的安全。這種本該依據算力進行公平分配獎勵的機制,演變成對礦機算力的大量投入,違背了中本聰的設計初衷。

◆ 網路效能低 因為比特幣的出塊的時間是10分鐘,所以交易確認至少需要10分鐘,且目前tps是每秒7筆交易,不適合商業應用。

◆ 算力過於集中 算力高的大型礦池是主人,而持幣的人沒有參與決定的權利,而且隨著比特幣分叉,已逐漸失去“去中心化”的標籤。

接下來,我們談談PoS。

PoS:持有越多,得到越多

PoS,是英文Proof Of Stake縮寫,譯為:權益證明。它也是共識機制的一種。

用一句話來介紹PoS,那就是:持有越多,得到越多。

我們可以將PoS理解為一種升級共識機制。在每次驗證交易時,按照比例獎給驗證者一定的提成,這個比例是根據驗證者擁有的代幣數量而定,擁有越多幣,持有時間越長,得到記錄交易的機會就大。

相對於PoW來說,PoS在一定程度減少了數學運算帶來的資源消耗,效能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依然是基於雜湊運算競爭獲取記賬權的方式,可監管性弱。此外,該共識機制容錯性和PoW相同。

實際上,PoS離我們非常近,股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股票是用來記錄股權的證明,一個人持有的股票越多,擁有的投票權和收益權也越多。

通俗點來說,PoS就是像資本主義,按錢分配,錢生錢。

PoS 優點

◆ 節省時間 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共識達成的時間。

◆ 節約能源 不再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挖礦。

◆ 防止作弊 很大程度上來說,PoS能防作弊,因為如果一名持有 51%以上股權的人作弊,相當於他攻擊自己的錢,那反而是坑了自己。

PoS 缺點

◆ 本質上沒有解決商業應用的痛點。依然需要挖礦;

◆ 可能存在其他攻擊影響。所有的確認都只是一個概率上的表達,而不是一個確定性的事情,理論上有可能存在其他攻擊影響。如以太坊的DAO攻擊事件造成以太坊硬分叉而出現ETC,證明此次硬分叉的失敗;

◆ 極端的情況下會帶來中心化的結果。PoS的安全取決於持有者,和其他任何因素無關。持幣者越多、佔有時間越長,擁有產生新區塊的權力就越高。PoS雖然解決了PoW的能耗的問題,但全節點確認會讓區塊確認的效率提不起來,且時間越長,也越容易產生馬太效應,即持有幣越多的人會獲得更多的幣獎勵,從而加大貧富差距,最終產生超過50%的中心化節點,被動演化為非預期的中心化的結果。

(作者:火鳥財經,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