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時間長了記憶體不足怎麼辦(為什麼手機記憶體越用越少,如何清理)
根據工信部最近公佈的資料,截至今年2月底,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高達235萬個,光是2月份就新增了3萬個。其中,蘋果商店(中國區)的APP數量為133萬個,國內第三方應用商店APP數量為101萬個,下載總次數為20163億次,合著每個中國人下載了1400多次APP。看到這個資料很多人都嚇一跳,我們真是活在一個APP大爆炸的時代。
有媒體做過一個調查,現在大家換手機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不是追求新款,也不是舊手機不好用,而是原來的手機儲存空間不夠了。想要嘗試新的APP?不好意思,先換個手機再說。那你說,我不嚐鮮,只用常用的這幾個APP,是不是就不用換手機了?也不行,因為已經裝了的APP也在不斷膨脹,吞噬手機儲存。
你看看自己的手機就知道了,新手機用上個一年半載,微信就要佔差不多20GB,淘寶、支付寶、抖音等每個也要佔5GB左右,美團、京東、B站等每個至少2GB,另外再稍微裝點別的,64GB記憶體根本hold不住。
更麻煩的是,光靠換手機沒法解決根本問題。一方面,APP的數量和佔用空間在加速膨脹,另一方面,手機記憶體的大小卻是在以龜速增長。比如,2017年上市的iPhone 8,起步儲存是64GB,而去年發售的iPhone 13,起步儲存是128GB,4年才漲了1倍。也就是說,就算家裡有礦,可以沒事就換手機,你也無法實現“APP自由”。
該怎麼解決?
目前的思路,無外乎是兩條:
一是從硬體上想辦法,通過升級手機晶片,用更小的空間實現更大的儲存量。但是目前晶片的製程已經接近物理極限,進一步大幅擴容的空間有限。
另一條路,就是要求APP自身的輕量化。
的確,我們看到這幾年各大APP都在推出“極速版”,不過這主要是為了搶佔下沉市場。作為主要流量入口的普通版,目前仍然是功能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大的趨勢。想讓各大APP“自動瘦身”,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思路?最近,我看到虎嗅上“錢德虎”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今天的智慧手機是不是都走錯方向了?現在APP大爆炸的趨勢,可跟當初對智慧手機的設想不太一樣。
據說,2007年釋出第一代iPhone的時候,業內的普遍共識是,應該讓智慧手機像PC一樣,通過瀏覽器來訪問網站,而不是在手機上單獨安裝APP應用。因為當時智慧手機的各項效能遠遠不及PC,計算能力、儲存能力、續航能力都很差,所以,最好的定位是不把手機當成一個獨立計算硬體,而只是一臺接入網路的終端裝置。
與此同時,喬布斯為了對蘋果體驗進行強把控,也拒絕外部人員參與開發蘋果APP。但在2008年,喬布斯轉變觀念,搞了App Store,開始建立APP生態。從那之後,APP迎來了自己的“寒武紀大爆發”。
兩年之後的2010年,美國知名科技雜誌《連線》發表了一篇文章,叫《Web已死,網際網路永生》。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屬於Web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屬於APP的時代正式開啟。的確,今天我們在手機上頻繁地開啟各種APP,但幾乎不會用到瀏覽器。
在APP大爆發十多年之後,我們就遇到了如今的兩大困境:一是前面說的手機儲存永遠不夠用;二是網際網路世界變得越來越封閉。Web時代是開放的,使用者可以從一個網頁任意跳轉到另一個網頁;而APP是一個個封閉的資訊孤島,相互之間不互聯互通,很多時候也不能自由跳轉。我們在《得到頭條》第97期專門討論過,APP的出現,讓網際網路背離了“去中心化、無邊界”的初衷。
所以,我們回到錢德虎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把APP大爆炸的十多年看成智慧手機走的一段彎路,那現在,智慧手機是不是有機會扳到正軌,迴歸雲端計算的初衷?從網路條件看,5G網速是3G時代的100倍不止,延遲只有原來的1%,網路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從雲端計算本身的發展看,現在中外科技巨頭都在雲端計算上重兵佈局,SaaS服務也進入增長快車道。可以說,智慧手機重回雲端,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啊,其實我們身邊已經有了雲應用,這就是微信小程式。小程式不用下載安裝,也不會佔用手機儲存,在剛剛推出時很多人就預言它會“革掉APP的命”。到今天,微信小程式的日活已經4.5億,開發者高達300萬。可以說,微信小程式就是雲應用一個最好的打樣。
華酷聯”的老牌手機廠商酷派,宣佈切換賽道,要做擁抱雲端的輕量化手機。也就是,擺脫手機硬體的無限內卷,不再拼命追求更強悍的晶片、更大的儲存,而是全面優化使用者的雲應用體驗,包括做更智慧的雲端儲存,把微信小程式直接寫進作業系統核心裡,擁抱雲應用生態。在酷派的設想當中,十年後的智慧手機行業會變得越來越“軟”,商業模式會從一次性的購機費用轉變為長期的訂閱制,甚至手機廠商直接變身SaaS公司。
你覺得,這樣的前景有多大的可能性?
SaaS雲服務手機端的應用否能成功"革了APP的命"目前來還不好說。
從今天的分析邏輯來看,SaaS雲服務可以解決目前手機使用者記憶體不斷告急的痛點,而且舉了大神喬布斯的例子,智慧手機誕生初期也是作為一個開放連結的終端設計的,但由於頻寬的限制,放棄的這個思路,迎來的寒武紀的爆發。現在5G時代的來臨,正好給手機雲服務創造的天時的條件。
但就我個人的使用習慣來說,我基本上很少點開微信小程式,它完全沒有佔領我的心智。另外,目前也有方法解決記憶體不足的問題,手機中日常工作,學習,娛樂APP各類APP僅限制幾個,多了也用不到。除非像微信小程式這類雲服務有特別的優勢或者使用場景,不然很難取代APP在智慧手機中的王者地位。
正像王煜全老師說過的的一句話:一個科技想要影響社會有三個階段,行為改變,習慣改變和觀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