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條的頻率影響什麼(電腦記憶體頻率怎麼看)

記憶體頻率

我們都知道記憶體有頻率,現階段我們使用的DDR4記憶體頻率一般都是2133MHz、2400MHz、2600MHz.....,只要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間隔方式並不是很規律,那這些頻率數字是基於什麼原則來規定的呢?

晶振和BLCK

記憶體頻率的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來一起抽絲剝繭,追溯到源頭的話,其實是因為位於主機板上的一顆小小的晶振。

一般主機板上都會有兩個以上的晶振,而在這幾個晶振中最重要的就是XTAL,它能夠提供基準的24MHz頻率,它接入南橋PCH的嵌入式時鐘控制器ICC經過其中的PLL和差分器,輸出100MHz的時鐘訊號CLKOUT_CPUBCLK_PIN,這也就是BCLK基頻了。

Base Clock基頻的工作機制也比較簡單,舉個例子,它就像溪水,從南橋流出然後匯入CPU,然後開始逐漸分出支流,澆灌到核心、核顯、記憶體等元件。

也就是說它是基準頻率,其他各元件的Multiplier(倍頻)都是在此基礎上變化而來,怎麼樣是不是明白一些了?

記憶體基頻

記憶體頻率來源於CPU外頻,所以記憶體一般有100MHz模式和133MHz模式這兩種基頻。為了得到它們,就需要一個叫做:BCLK到記憶體頻率轉化率Ratio(比例)的東西。

這個選項一般是由BIOS來自動設定的,我們並不需要過多擔心,當然如果你需要手動輸入自己心滿意足的頻率則需要手動來輸入這一項數值了。

計算公式

一般這個Ratio有100 : 100和100 : 133兩種選擇,也就是要不DRAM基頻和BCLK一致,要不然就是1:1.33,好了有了這兩個基頻,記憶體的最終頻率和CPU一樣,也就是說:

記憶體頻率 = 記憶體基頻x倍頻

接下來我們來一道數學題將數值帶入公式試試,以2133MHz和2666MHz為例,由於133MHz是近似值,原值為133.3333333333....MHz,我們保留小數點後4位,重新計算一下後兩題,結果四捨五入到整數部分。

2133MHz=133.3333基頻x16倍頻=2133

2666MHz=133.3333基頻x20倍頻=2666

來源:中關村線上